坦诚,坦率,坦然 ——高处看风景的必然
(2012-04-13 10:01: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序跋评 |
坦诚,坦率,坦然
——高处看风景的必然
◎马成云
把微笑留给佛,佛未必知道;把微笑留给人,人一定心知肚明。所以,愿意把微笑留给佛的人,一定更乐意把微笑留给遇见之人。因为会心的微笑,与城府无关,与刻意无关,与匠心经营无关,是真性情不自觉的流露,它必然得到对方相应的回馈,这是豁达人生预料之外的收获。
高处看风景,让人不经意间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得高,才看得远;看得深,才看得透,起点决定眼光。这是一个境界问题,与修养有关,与知识有关,与品格有关,与心胸有关,与豁达的人生观有关……
在《滇池清,昆明兴——<</SPAN>河长记>作品研讨会》上,黄映玲女士送我一本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高处看风景》。装帧典雅,书名不俗,很能抓住人的眼球。让我一下子浮想联翩,想了这么多。
黄女士的这部散文集,10多万字,图文并茂,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很轻松。31篇文章,根据书写对象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归为三类:写人、写己、写景。其实不管写什么,呈现给读者的都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轨迹,看到一位本色女性内心的善良、美丽、睿智、宽广和率性。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即:写人坦诚,写己坦率,写景坦然。
写人坦诚。
在《高处看风景》中,以人为书写对象的文章有10篇。其中有写母亲的,写父亲的,写弟弟的,写孩子的,还有写袁晓岑、罗建华等艺术家的……处处可见作者的童心、母性、真心和爱心。作家赵本夫说:“没有一颗干净的内心,是决然写不出来的。”不论是写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而造成双方心理隔膜给心灵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还是分析弟弟过分受宠而导致英年早逝的原因,抑或是赞美艺术家们钟情艺术的情操和羡慕并向他们靠近的渴盼,都表现得那么坦诚,毫无遮掩做作之态。
尤其是,在《永远没长大的弟弟》一文中,作者的内省与自责完全是坦诚所赋予的力量。这种力量,拔高了主题的意义,不仅感人至深,更难能可贵的是深化了家庭教育的启示,让更多的家长在回味下面的话语时走出培养孩子的误区:“弟弟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是包括我在内的亲人们以爱的方式联手断送了他。如果不是亲人们的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养成了他的依赖心理和懦弱性格,他不可能这么早地离开人世。”
写己坦率。
在《高处看风景》中,以自己为书写对象的文章有10篇。不论是《我的第一课》《以平常心待车》,还是《路过翠湖》《翻越大青山》以及“写在后面的话”《干一行爱一行是一种幸福》等,都坦率地流露出了作者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工作学习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然而,印象最深的还是《疤痕记录的人生》和《草根情》。
《疤痕记录的人生》是对身体缺陷的坦率。作者敢于、善于、勇于从身体的种种创伤,诸如:“儿时疤痕”、“青春疤痕”、“母爱疤痕”、“异乡疤痕”……不论是摔倒、跌倒、砍伤,还是手术造成的,总之是些常人不愿提及的伤疤中找到生存的哲学,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其实,身上的疤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上的疤痕。”
《草根情》是对出身低微的坦率。一个人,敢于直面人生,就敢于大声疾呼“情系草根,终生不悔。”因为她懂得:未来可以自己决定,出身却不可以自己选择。出生于保山腾冲固东镇一个小村庄的黄映玲女士,那怕后来当任了西双版纳州州委宣传部长,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她还是乐意接受“草根部长”、“草根主席”的称呼,除了出身草根之外,更因为还有她浓得化不开的草根情。
布朗族人送给她一套衣服;哈尼族人送给她一个名字;景洪干警送给她一个蛋糕;81岁的退休老干部送给她一个芒果;武定县一对老夫妇送给她一盘光碟,光碟封面印着“草根主席”在云南“俏花灯”灯谜演唱会电视大赛颁奖晚会上与演员们的合影……这些,都凝聚着草根们对黄映玲女士的深情厚谊,她说:“草根情,让我感到充实,觉得生命更有价值、人生更有意义;草根情,给我无穷力量,激励我更加淡泊名利,支撑我朝着认准的方向勇往直前。”
写景坦然。
在《高处看风景》中,以景、物为书写对象的文章有11篇。一类是令人忧思的,如:《元阳梯田的味道》,作者在泥土之外嗅到了一股呛得人透不过气来的味道,对于被金钱腐蚀变味的梦幻般的美景前途堪忧。再如:《倾听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呼救》,对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破坏生态效益,这种杀鸡取卵的集体行为更是忧心忡忡。作者似乎没有想过,这样的呐喊会不会得罪人,她只知道一切正义的声音都是坦然的。
写景的另一类文章,诸如:《在香格里拉放飞灵魂》写出了做人的尊严,懂得守住自己的灵魂不可随意放飞,自然更不可出卖,道出了灵魂的价值;《舒展的怒江大峡谷》通过山的舒展、水的舒展、人的舒展,表现了一颗无限舒展的心,舒展即坦然。
再有是《触摸吴哥千年的文明》,直击灵魂的大美,通过对异域历史名胜的描绘,引导人们去思索生与死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生与死原本就没有界限,总是缠绕在一起。是生还是死?关键在于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判断。站在人类的立场,吴哥文明消失了,成为了古迹;站在大自然的立场,吴哥文明新生了,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充满生机。”作者超然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让其感悟变得更为深刻,令人回味的空间更加广阔。
在吴哥的佛像前,黄映玲女士看到了四面佛的微笑,想到了佛像雕刻者当年也一定是微笑着雕刻佛像的,进而想到:“我要把微笑留给佛,也留给我遇见的人。”有如此奇思妙想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是坦诚、坦率、坦然的,她会选择在“高处看风景”则成为必然。对此,我深信不疑。
作家赵本夫在《高处看风景》的序文中:“这是一部很随性的散文集,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有些篇章读后令人动容。”我想,所谓的“随性”是指写作风格而言;就内容来说,读《高处看风景》依然不可忽视的是,黄映玲女士深思熟虑的一面。不妨,回过头再去读读:《漂泊》《永远没长大的弟弟》《在香格里拉放飞灵魂》《触摸吴哥千年的文明》……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