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2013-03-22 14:35:46)分类: 六年级语文教学资源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作者 “重复”“简洁”“留白”的表达效果 。
4、续写春节,感受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设计意图:由鞭炮声、儿歌切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是抓住那几个时间点展开的?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有哪几个时间点?(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设计意图: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在词语中摩挲“京味十足”
1、这篇课文在语言上、在内容的描述上带给你的是什么味儿?(京味、京韵)
2、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老舍笔下哪些描写北京春节的词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就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学生反馈词语,教师相机出示归纳好的词语。
第一组:熬腊八粥
第二组:天一擦黑
第三组:红红的对联
第四组:逛庙会
第五组:张灯结彩
第六组:残灯末庙
4、指名读词语
设计意图: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十足”。从学生的朗读声中,学生仿佛读到了一幅幅浓郁的北京春节画面。
四、在花灯中品味“京味十足”
1、我们初步感受了老舍先生文字的京腔京味,但仅有词语是不够的。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话里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那我们赶快到字里行间去感受吧!
2、你最喜欢老舍先生的哪个时间点上的描写?
3、学生自由发言,你们猜猜,老舍先生他自己最喜欢那个时间点上的春节?
设计意图:问学生最喜欢那个时间点上的描写,在学生充分发挥看法的基础上,抛出作者的态度,实现学生、教师、作者对话的融合。
4、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1、12自然段,看看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元宵的那一片红火与美丽?
5、生反馈:“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全部彩绘全部都是《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6、指导学生朗读并相机提出问题,领悟“重复”表达的效果
(1)一共用了几个“有的”?
(2)说明什么?
(3)“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词有什么奥秘?
(4)原来重复也能写出这么美的境界!重复是语言的堆砌,真是美不胜收。请同学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看灯是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5)《红楼梦》或《水浒传》中的故事很多,你能用一个词或短语告诉同学们其中的一个故事吗?
设计意图:“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重复的写法,在师生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自然显现。《红楼梦》或《水浒传》中的故事介绍可以检验学生读名著的效果。
7、还从哪些地方的描写感受到那一片红火与美丽?体会“简洁”表达的美妙。
(1)“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2)这个句子和上面那个句子都写灯,很明显的区别在哪里?(上一句是“重复”下一句是“简洁”)
出示句子:
(3)“家中也有灯:有的全是走马灯,有的清一色是宫灯,有的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无数纱灯,里面有无数个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请同学们读一读,感觉好吗
(4)体会:原来“简洁”也能如此的美!
(5)读一读小孩子玩灯的快乐、天真、潇洒。
设计意图:重复是语言的堆砌,简洁是语言的简省,把两种截然相反的语言现象放在一起体会,语言本身的张力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
8、师:那天还必须吃元宵呀!元宵什么样的?什么馅的?什么味的?大人还是小孩吃元宵?这些写了吗?体会“留白”的美。
设计意图:从“重复”到“简洁”再到“留白”,是作者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对这种语言的表达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五、在铃儿叮叮中续写“京味十足”
1、齐读:“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2、这些灯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响的,它什么时候响呢?动手写一些吧!
出示:当——————————的时候,当——————————的时候,纱灯里的小铃就叮叮地响,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点评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春节生活的回忆,以及对老舍先生笔下北京春节生活的遐想,是情感的自然倾泻。
4、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还有一些时间点,例如: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九,肯定也别有一番“浓浓的京味”,我们下节课再欣赏。
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襄垣县开元小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 教学中, 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 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 。其实,在整个 春节活动中,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品品这一独特的味道。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 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详) (略) (详) (详) (详) (略)
2.提示读文: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句子, 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导品读“腊八” ,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4.指导品读“除夕” ,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 “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 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段、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 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三、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 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作比较,体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技巧,增强写 作技能。 )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 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 考。)
四、作业: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方法可依,体现“听、说、读、写”的教学主旨)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 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 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 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 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 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 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 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去享受语言的魅力。在教 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 语文课充满浓浓书香。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 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引导抓住文眼,让学生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强化了“人文的感悟” ,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 。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 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 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 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引导多元解读 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 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 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 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 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