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张瑜)
(2012-12-07 10:58:44)
标签: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杂谈 |
分类: 一年级数学教学资源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张瑜)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经验。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说明
教学说明: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一幅主题图、三个例题和一个练习,主题图散乱放置了学生熟悉的学具及水果卡片。一方面提示教师通过让学生数出某种数量超过10个的学具,得到11~20的某个数据,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话题;另一方面,可供学生学习数数之后进行练习使用,同时也可做培养学生数感的素材加以使用。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例题6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边操作边说数。突出吧10根小棒捆成一捆,使学生看到1捆是1个十,2捆是2个十,即20.在学完11~20各数以后,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数的理解,另一方面为读数、写数奠定基础。
(2)在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分别读出10以内和1~20各数。让学生将10以内和20以内各数联系起来。然后结合直尺上数向学生提一些问题或让学生之间互相提一些问题,使学生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再次使用第73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在数学具时想一想:在数的过程中为了不重复不漏有什么好办法?从而积累数数经验,熟练掌握点数的方法。
(4)教学例3时,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一个珠就表示有一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认知经验,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写数的练习,进而总结读数、写数的方法。通过对比“11”个位与十位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的分析,强化学生对位值的理解。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
(6)练习十七的教学,教师可结合实际创设更加丰富的数数情景,让学生在充分而灵活多样的数数活动中受数的大小,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点数的方法,丰富数感。
(7)例4、例5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其目的定位于数的认识,通过运算深化学生11~20各数的认识,而非进行运算方法的教学。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8)例6的教学要注重读图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策略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调动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9)练习十八的教学仍然要重视数数活动,结合学生生活拓展数数内容,用数数方法也能解决问题。并注重以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调动学生数数的积极性。
(10)做好单元小结。在单元结束前组织学生回顾本单元主要内容和深刻感受,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比数的大小的方法、有关10的简单计算等。培养学生反思整理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