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阅读绘本共读 |
分类: 小桔子的绘本 |
对《小熊宝宝》早有耳闻,但一直觉得内容比较简单,迟迟没有下手。过去偏情节、情感类的绘本多些,但并不是这些都能让小桔子喜欢,所以这个月打算换一换,以贴近小桔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为内容参照,选择了《小熊绘本》,同时外加一本《米米说“不”》。
《小熊宝宝》是由日本插画家佐佐木洋子绘制,全15册,内容涵盖小朋友生活的午饭、睡觉;行为的洗澡、刷牙尿床了、我会穿短裤啦、收起来;社交的你好、过生日、排排队一个个来、大声回答“哎”、好朋友、谁哭了。全部是小开本设计,方便翻阅。从买回来至今,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挑选出3-5本,然后由小桔子决定先读哪个、或者读几遍。
事实证明,这套书是能够吸引小桔子的,每每共读,小桔子都很认真,眼神跟随我的手上翻下翻、紧盯画面,偶尔抬头看看我的表演。一般来说,我们读书会有个大概原则,就是要和生活、自己发生关联,不能空泛、让孩子感觉无法理解。
通俗点说就是对我而言,需要能够演地出,相对情感类的绘本让自己演绎是个难度,更多可能需借助语调来制造那种情景;而对于这次的《小熊宝宝》则完全没有太大的问题,比如说当我们共读《睡觉》,“小熊打了个呵欠”,这个时候我也会打个呵欠,然后顺势闭着眼睛一躺“睡觉了”,然后翻到下一页,又继续“小兔子打了个呵欠”“睡觉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易于孩子更容易理解,增进认识,记得曾经看到李跃儿说在对有绘本共读经验的孩子们进行观察后发现他们眼神多无神飘渺。当然这并非绝对,但是对我的提醒是:不要怀抱功利心去和孩子共读绘本(比如为读而读;片面追求读的数量,不顾孩子的感受;),尤其在最开始的那半年、一年,因为对孩子而言缺乏太多绘本所描述的经验、经历和感受,所以共读之初最好选择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就理解、从生活中切实接触和感受到的故事图画。
就像我买的《和我一起玩》,这本获得凯迪克银奖的绘本,在我看来真是故事美好、寓意美好。但是当我读给小桔子听时,她的反映是木然、然后索性玩着自己的事情,因为对她而言,首先没有接触过乌龟、松鼠、蓝松鸦、小鹿、蛇,其次不懂为什么想抓他们、又为什么跑走、后面又为什么回来,太缺乏直观感受和体验了。而对于另一本凯迪克银奖的《红豆和菲比》,则受到小桔子的偏爱,共读不下20遍,这是因为文中的猫猫和狗狗都是小桔子日常能看到、接触到的动物,所以能够产生联系。太美好的故事很多,尤其对于我这样的妈妈而言,太想把众多好的绘本收入囊中,所以每个月选择的时候,都是自我搏斗的时候,总是要按耐住自己的欲望,而要更多从小桔子角度思考如何挑选让她喜欢的,当然那种十分吸引我的,也会一起买上,只是要做好“留着等待小桔子能接受时再共读”的心里准备。
今天晚上要重新读一遍“收起来”,昨天读的时候小桔子很无感,因为在床上读并没有去演绎“收起来”的场景,今天晚上打算搬到玩具垫上读一遍,边读边把玩具“收起来”。其实,创造书本和生活的关联感,并不是演绎绘本的目的,这充其量只是基础,因为既然给人家读了,就最好能让人家理解,不然何必无端制造一个理解的空白和盲点呢?那倒不如不读好了。
《米米说“不”》这个故事很好,刚好吻合这个阶段的小桔子,想独立、并要证明自己的独立。当我们读到米米从滑滑梯摔下来大哭的时候,小桔子也皱着眉头、撇着嘴巴好似要哭,当米米爬起来了,小桔子也回复到听故事的状态。好的故事能让读者入戏,不知不觉与书中主人公感同身受,同悲同喜。我突然想到,这才是读/看绘本的魅力和价值,好的绘本既能映照出生活的面目,又能光耀着生活,一篇篇的故事,就像一座座桥,通过各式人物、各个故事,带领着我们去体验不同的感受,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历程,并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寻找到与真、善、美的交汇处。就像《菲菲生气了》里面写道:“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这也就是我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