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开题报告
(2013-09-17 20:02:09)分类: 开题报告 |
论文设计题目 |
|
选题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教学,而创设探究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情景教学,其素材来源于生活,源于教学本身,也可源于其他相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材料信息,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活,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
研究综述(前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 (1)国外研究现状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自如的解决问题。最早利用动物研究问题解决行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通过猫走迷宫实验提出了试物说,即问题解决时由刺激情境与适当的反应之间形成的联接构成的。认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过程是盲目的,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认知派的主要代表苛勒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即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此实验注意到了重组情境的认知成分,表现出了对问题解决的领悟。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即“困难情境—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他提出,教学环节的首要条件是困难情境,因此,倡导在所有年级和所有课程都要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识别出问题;收集材料并对之分类整理,提出假设;接受和拒绝试谈性假设;形成和评价结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了学习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强调思维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他提出的问题情境在学习中包括三个过程:习得,转换和评价,学生的作用在于对信息的加工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教师也不是预先准备好要讲的知识,而是通过塑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去自我探索。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彼尔姆师范学院的伊利尼茨卡提出了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即促使学生原有知识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一直都是国外许多教育专家研究的课题之一。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我国最早提出的是孔子的“不愤不诽,不启不发”,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从问题开始,一步步的解决问题,探索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创设问题情境都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现将语文、数学和生物学科在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语文教学中,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了情境教学法。她认为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数学教学中, 2006 年 1 月 24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CERSP 教育论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主题活动中, CERSP教育论坛中,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吕传汉先生、夏小刚先生提出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的要求:(1)合理性。(2)问题导向性。(3)有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湖北黄冈师院的陈剑光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探讨启发式教学和创设问题情景的内涵,揭示它们的实质,并且用举例的形成说明了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设问题情景来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说明了运用创设问题情景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生物教学活动过程中“问题情境创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问题情境的含义、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总结出: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以期在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
|
论文(设计)写作提纲: 1前言 1.1问题情境的含义 1.2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1.3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现状 1.4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5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3.2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3.3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 4.研究结论与分析 4.1结论 4.2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