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方红一号: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标签:
东方红一号飞天梦中国航天 |
分类: 杂谈杂议 |
让我们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重温46年前新华社向世界播发的一份电文: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四百三十九公里,最远点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六十八点五度。绕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钟。卫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0.00九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听得见
在宇宙“唱”响《东方红》的“神器”长什么样?几经找寻,我们在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里找到了“东方红”乐音盒的“双胞胎”兄弟——备份乐音盒。这个小兄弟保存完好,金色外壳和“东方红”三个字锃亮发光。
它的“孪生哥哥”是怎么“唱”《东方红》的呢?科研人员从火车站的钟声中受到启发,用电子线路模拟铝板琴演奏清晰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从“音键”的选择、调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测试仪器,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测控站将接收到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回的音乐信号录制成磁带,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新加坡《民报》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
看得见
http://s14/mw690/002UGtMIzy73HBNZh4V3d&690
它飞得那么遥远,肉眼能看见么?东方红一号的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尽管72面体的外形设计能使卫星在旋转时闪闪发光,但由于卫星直径只有1米,本体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
聪明的中国人自有办法!专家们想出了“借箭显星”的妙招。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跟卫星一起入轨,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东方红一号了。专家们做了一条聚酰亚胺绸“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起来,表面镀上铝。火箭随卫星入轨后,“围裙”撑开直径达4米。阳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观察的二等星。
http://s11/mw690/002UGtMIzy73HBOZkH89a&690
1970年4月25日晚8点29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大地沸腾了!在全国各地,人们激动地仰望着太空,仔细寻找着那颗中国星。许多4月24日这天出生的婴儿,不约而同地有这样一个名字——“卫星”。当时,我国对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
上得去
http://s3/mw690/002UGtMIzy73HBQ1Jey12&690
从托举各国第一颗卫星的质量记录看,长征一号“举重若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质量比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多近30千克。
1964年,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式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系列进展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卫星计划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级
1965年,诞生于四川泸州的我国首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所——七机部第四研究院北上搬迁到呼和浩特,扎根在内蒙大青山脚下。现在,它属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
“当年的条件之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画面,有的是满眼荒漠和夜间出没的野狼。科研人员和农民一起住在‘干打垒’的土房子里,主食不够土豆充饥,埋头画图设计。”院里的老同志说。
http://s8/mw690/002UGtMIzy73HBR5Qsn77&690
参加了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直至发射飞行的全过程陈克明清晰记得当年那段“压力山大”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赤胆忠心铸“箭心”。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的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算算算
http://s1/mw690/002UGtMIzy73HBSa3jG80&690
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难以想象当年为发射一颗卫星,要付出多么艰苦的计算。
“单位只有一台计算机,大部分时候用手摇计算器。计算一个弹道耗时一个月。计算纸垒了一房间。我们不知道具体为什么算,但知道在为国家做很重要的事,所以夜以继日。”80岁的宋庆元女士说,自己21岁一毕业就进入国防科工领域。
直到发射成功后,宋庆元才知道自己算的是中国首枚人造卫星轨道数据。
新起飞
东方红一号设计工作寿命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
整整飞了46年,那么东风红一号是从哪起飞的呢?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当年鲜为人知崛起为世界知名航天发射中心。
http://s3/mw690/002UGtMIzy73HBTfYtQc2&690
1958年10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来建设我国的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就拿中心的这条铁路来说,当时就投入了5960万元,而当年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370多亿元。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当年使用过的仪表设备显得简陋陈旧,只有墙面的标语依然醒目:“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雄厚的科技实力,被确定为载人航天发射场。
迄今为止,这里先后发射了99颗卫星、10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组织实施了一千多枚各类火箭试验,创造了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诸多“第一”。今年,我国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
中国航天,风雨兼程一甲子,正迎来新的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