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种师道瓦桥关耶律淳拒马河金太祖 |
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屡败辽兵。徽宗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宣和二年,派马植赴金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境),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
宋宣和四,金军连年攻陷大辽四京之地,天祚帝奔窜夹山,宋却未按照金宋协议出兵攻辽燕京(今北京),镇守燕京的耶律淳被拥立为帝,遣使求和,愿免去岁币。宋君臣恐燕京为金人所得,拒绝耶律淳求和。当年三月,命童贯以太师领枢密院事充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蔡攸为副使、种师道为统制官率十五万大军,仓卒攻辽。本以为辽已面临灭亡,不堪一击,只要宋兵一到,燕京辽兵就会投降,根本没作战斗准备。五月,宋军兵分两路,东路军由种师道率领,西路军由辛兴宗率领。耶律淳命耶律大石、萧干领兵迎战。种师道与耶律大石战于白沟(今河北雄县北拒马河上),宋前军与辽军一触即溃,种师道被迫退回雄州(今河北雄县),辽兵一直追至城下。宋西路军则被萧干打败。
驻瓦桥三关会师
大宋北边有三道雄关,用以镇关防边。这三道雄关乃是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
瓦桥关在雄州西南。这瓦桥关,乃是一座水关,地当河北平原中的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马河之南,据古代九河下游,河湖相连。由瓦桥关向西,可至河北重镇保州,向东可循拒马河下游大清河入海,由此向北经益津关、淤口关可达大辽南边军事重镇燕京,瓦桥关南,驿站珠连,越过黄河,直达宋都汴梁。
益津关和淤口关都在霸州,益津关在霸州城北一里,淤口关在霸州城东。两关一北一东,互为犄角。益津关尤为雄险,上接卢沟,下达东海,为大宋北边重镇。
种师道、辛兴宗战败,童贯、蔡攸奉诏撤军,大宋第一次攻燕之役就这样草草收场。这时,徽宗得消息,燕京称帝的耶律淳已经病死,其妻萧氏主政,汉人人心浮动,不时越境逃往宋界。徽宗想到白沟新败,是进是退,一时犹豫不决。朝中奸臣王黼极力怂恿,力主再次攻燕,徽宗下一个道手令,集结各路兵马二十万伐燕,于九月会师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童贯、蔡攸从雄州退兵,恰好走到瓦桥关,二人到接到圣旨,面面相觑,就瓦桥关扎营。
大宋将领从各自防地集结到三关之下。徽宗任命检校少傅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代种师道为都统制,耀州观察使刘光世代辛兴宗任同州观察使,任命何灌为副统制。大军集结完毕,童贯和蔡攸回师雄州,将宣抚司设于城内坐阵指挥。
都统制刘延庆得到情报,驻防新城的辽将四军大王萧干和耶律大石,自败了种师道,见连月来风平浪静,料大宋没有来犯的勇气,在耶律淳的弥留之际,早已离开前线回到燕京城内,他们陷入燕京的政治旋涡,谋策立耶律淳的妻子萧氏主政,无暇顾及白沟的边事。八月一日,刘延庆伺机派遣郑建雄、李绍等将领渡过白沟河,向辽军发动袭击,多有俘获。大辽牛栏监军,在广信境内出没,骚扰宋军,刘光世出兵迎战,麾下将领冀景、赵明、任明首战告捷,败敌万人。
白沟小捷,令大宋朝野异常兴奋。大宋骁将杨可世,接命徽宗的命令,要他再赴河北前线的宣抚司听候指挥。杨可世日夜兼程,来到童贯和宣抚司待命。
九月十五,易州僧人明赞来到雄州宣抚司,此行捎来易州知州高凤、通守王少卿的口信,恳请童贯出师易州,二人在城内响应,杀了城内的契丹人,率领一州军民归顺大宋。童贯大喜,令明赞先回易州,约定本月二十日,宋军进兵易州城。
九月二十日这一天,刘光世受命进军易州受降。刘光世派冀景、赵明、翟进为先锋,自己和杨惟中主中军,张思政殿后,过白沟界河,挺进辽境。冀景、赵明、翟进见烟尘滚滚来了一彪人马,以为是易州兵马前来迎降,岂料一阵乱箭射来,大辽牛栏军人马杀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