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人生》之 .上方山情缘

(2012-04-16 12:14:37)
标签:

文化

分类: 追忆往事

文 /夏石 

 第一次到上方山,是在1980年夏。记得,我们一行三十几人乘坐解放牌卡车,从北京师范学院出发,历经百里的风尘,到达上方山脚下的圣水峪。下得汽车,向东北进入一道山峪,行于涧底,两侧连峰壁立,高耸入云,翠影接天,山鸟时鸣,未入山中,便有几分陶醉的感觉。立于云梯之下,仰望挂入绝壁,悬于天际的云梯,我竟然想起了儿子外祖父神话故事里的西山登天的天梯,于是内心耸动着莫名的不安。云梯由山石垒砌,极狭,仅能容足,铁索倒垂。援索攀梯,顿觉气喘力疲。驻足暂息,仿佛身倾欲坠,举手投足,惊惊颤颤。登上云梯,如释重负,有一种说不出的,脱离危境的轻松。这就是我第一次云梯历险的感觉。不知怎的,后来又攀过无数次云梯,并未觉得有当初的惊险。兜率寺是上方山中最古老的寺院,古松参天,碑碣矗立,大雄宝殿前康乾时期铸造的铁鼎昭示着这座深山古刹的沧桑经历。出兜率寺西行,一路林阴蔽日,翠影浮云。第一次游山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云水洞内琳琅的洞景,倒是洞口前西山崖上开放的一朵粉红色的野花,二十几个过去了,它那灼灼艳艳的芳姿,至今还明丽在我的心中。当年从导游册中知道上方山兜率寺的开山祖师是华严慧晟,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座遗庵之胜,于是欲感上方山的古老而神奇。但是当年我并未想到会写一本上方山的著述。

  1982年,我大学毕业,有幸拜谒贾岛墓,从此决定了我一生作为文人的道路,从研究贾岛遗迹开始,在房山历史文化的探求中越陷越深,以至于无以自拔。这期间,我广泛的对房山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重点把大房山金代帝王陵、佛教圣地云居寺列入研究课题,但是对于上方山我一直未敢轻易涉足,因为就上方山而言,除清代以后的几部《上方山志》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文献和史料,现代也从未有人涉足上方山的研究和著述,那怕是几千字的可信的介绍都没有,除云水洞有一些简单的导游词外,九洞十二峰和七十庵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表述,山上的七十二庵多已圮废,因此著述上方山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文化拓荒之举。

   1999年底,我完成了《房山历史文物研究》的著述和出版,《云居寺》一书也已脱稿,乘一时之胆气,我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了上方山。由于事务性工作太多,直到一年后的2001年,我才着手上方山的著述,到2004年初的三年时间里,我三次入住上方山考察,累计一个月时间,详细抄录了上方山的三十余件石刻,在残垣断壁中,踏勘了每一座残存的寺庵或遗址,探寻了每一处荒封的古洞,攀上的每一座奇峰的绝顶,在此基础上,著成了十一万字的《上方山兜率寺》一书,其中之艰辛非一言可表。这部十一万字的佛教文化名山的著述,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踏勘古刹踏出来的,攀登险峰攀出来的,探寻古洞探出来的。没有这三年间历时一个月的艰辛的考察,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其中一次攀登锦绣峰,下山时迷路,险些丧身于绝崖之下,所幸有惊无险,可是眼球却被枯叶所刺,半个月后,觉得眼睛疼痛难当,经医生检查,白眼球有异物存在,可喜并未伤及视力。

   上方山自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赵广度大师到上方山建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六十九年的历史了,一千四百多年间,上方山佛教繁荣更替,积淀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即使是上方山的自然山峰和洞穴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色彩,但是这一切都已为历史的烟尘所淹没,如今没人说得清上方山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性挖掘,再过几年,十几年,上方山那段辉煌的佛教文化史将永远从光阴的记忆中消失,于是北京的文化将永远留下一个不可弥补的恒久的缺憾,作为一个肩负着时代文化史命的文人,如果临任不为,将如何面对祖先和后人呢!。我著述《上方山兜率寺》一书,就在于挖掘抢救上方山历史文化,恢复上方山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从而再现上方山历史的辉煌,将上方山的历史文化展现给世人,传承下去。《上方山兜率寺》的面世,终于了却了我的心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