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印象·难忘的晚宴(完)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游记见闻 |
文·夏石
公州市政府设晚宴招待我们,地点就在我们下榻的韩屋村,吃的是传统的韩餐,主客脱鞋进店,店主弯腰行礼,用热情的韩语招呼我们。
我们被引到一个房间,八张长桌一字排开,洁净的餐具早已摆放在桌上。原本要亲临晚宴的李俊源市长,因为临时有事,委托公州市市民局长李泰默代理,负责公州行程接待的公州市观光经营事业所所长郑根成、石壮里博物馆馆长李杰宰列席参加。席间有两位人物非常引人注目,这是韩国的两位著名古人类学家,一个是赵泰燮教授,一个是孔秀真教授,在韩国,他们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领军人物,正是这两位专家从中牵线,才促成了这次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石壮里博物馆的成功合作。双方在晚宴上互相致辞,除彼此之间的寒暄,都盛赞赵孔两位专家的贡献,赵泰燮对中韩双方的赞誉挥掌谦推,席间招待他却当仁不让。
这是一个中等身材,长着典型的韩国式方脸的男人,他戴着一幅眼睛,虽然只有五十出头的年龄,不假修饰的头型间杂着些许白发,大腹微隆,说起话来嗓音洪放,拥有十足的韩国汉子的豪气。他离开座位,不停地在主客之间敬酒,轮到我这里,他操着生疏的汉语说:“干杯!”盛情难却,我只好将杯和他撞了,相互望着,一仰而尽,赵泰燮手舞足蹈,将杯向头顶一扬,在韩国这是示诚,告诉你喝酒没有作假。我当时哪里知道,愣愣地看着他,他干脆把杯递给我,伸手接我的杯子,嘴里嘀里咕噜地说着什么,建宁见我不解,赶忙翻译给我:“赵教授说,在韩国,感情深要交换酒杯喝酒的!”我大为所感,一时来了情绪,将杯和他换了,互相满上酒,与他四目相望,一饮而尽。如此干了三四杯,赵教授方肯干休,取回自己的杯,又到别处敬去了。
此时,一道新奇的菜上来,一幅金龙架叼着一只金蓝,金蓝内放着金锅,锅里沸着满满的美味,下面是一个金盘,金盘上烧着一炉火。我在历史文献中见过有关于高丽宫廷高宴的记载,只是语焉不详,因此来到韩国,我一直关注韩国人的传统饮食,见了这道佳肴,我连忙问店主,店主的话我依然不懂,还是建宁帮我垂询,我才知道这叫“神仙炉”,是韩国的一道名菜,只有招待贵宾才上,果然出自韩国宫廷。这道绝佳美味,做起来极费时,特制的汤料下好,需熬上六个时辰,现吃现做是绝对不行的。我舀上一匙送到舌间,一股奇香入腹透魂,是我平时从未体尝过的。
见神仙炉上桌,赵泰燮又依里哇拉地开了口,依旧是手舞足蹈,声彻四座,他连敬了几杯,走到李杰宰身边连拉带扯地说了几句什么,李杰宰顺从地站起身来,呜呜而歌,声音粗而苍哑,却韵味十足,我的心潮随着歌声起伏,不住地鼓掌,随着众人呐喊。一曲歌罢,赵泰燮似乎意尤未尽,他将一个勺子插在酒瓶里,高高举起,晃得哗啦作响,一步走到李泰默面前,将杯子推给李泰默,李泰默接过瓶子,作出手拿麦克的样子,唱起歌来,我明白了,赵教授这是在拉歌儿。拉了一轮之后,这位顽童教授终于没有放过我,将酒瓶在我头顶拼命摇响,我躲不过,也不能躲,职分所在,在这个晚宴上,我代表着我的国家,于是我选择了《歌唱祖国》,我昂首立在席间,情绪激昂,引吭高歌。歌声一起,在坐的曹副区长和所有的同胞都激动得站起来,和我一同高唱。赵泰燮和韩国朋友们离坐起身,欢呼着鼓掌。歌声中,我一伸匹夫之责,感受着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歌声刚了,赵泰燮又端杯过来,再次和我干杯,我充分体验到这位韩国专家的真诚和善良,此时此刻,我和这位韩国汉子有一见如故的感觉,通过建宁我自报的出生年月,当他知道我早他三年出生,用生疏的汉语连声叫着:“大哥,大哥,大哥!”我连声应道:“兄弟,兄弟,咱们是哥们儿!” 我被赵泰燮和公州官方人员的热情友好感动着。
随行的另一个翻译是一个叫欢欢的女孩儿,她来自山东威海,留学韩国,和建宁就读于公州的同一所大学。这位在韩国生活了六年的女孩儿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韩国人对咱中国人有很深的偏见,在他们的眼里中国永远落后,中国人永远低他们一等。他们电视上出现的都是中国最穷的山区,从来不会报道北京、上海这样发达城市。08年甚至有人问我中国是不是大部分地方都不通电,问我家是不是没有电话。他们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在这儿受欺负最多的就是咱中国人。有时候真羡慕他们国民的爱国意识,要是咱们中国也能这样肯定谁也不敢欺负咱。”欢欢的话让我陷入沉思,所谓不探汤不知水之沸,不蹈海不知渊之深,欢欢说出了长期生活在韩国的同胞们的切肤之痛,身在祖国的我们,是不是该仔细地听一听“欢欢”们的声音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