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游记见闻 |
贾岛以苦吟著世。相传他吃饭、走路都要吟诗,他曾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足见其诗歌创作的刻苦与执著。贾岛清奇苦僻的诗风,曾为晚唐诗人李洞、曹松等人所爱赏,他们尊崇贾岛为“岛佛”,朝夕礼拜。宋代的四灵和江湖派也宗法贾岛,称之为“唐宗”。
和诗歌上的成就相反,贾岛一生却磋跎坎坷。贾岛生于大历十四年(779),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来游宦长安,在韩愈的劝勉下还俗,举进士不第,文宗时罗飞谤罪贬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薄,迁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司仓参军,会昌三年(843)七月,六十五的贾岛岁卒于任所。
关于贾岛原籍的记载见于《新唐书·韩愈传》:“贾岛,字浪仙,范阳人。”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其实,贾岛并非河北涿州人,而是北京房山人。房山一带在唐代为范阳县之一部分,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为奉祀山陵割范阳、良乡、宛平三县地设立万宁县,即今房山。房山有很多贾岛遗迹,成为贾岛原籍房山的历史见证。
贾岛故里名贾岛峪,又叫贾岛村、贾家村,在房山西北15华里处。贾岛峪中,贾岛庵遗址尚存,贾岛峪西北不远处有贾岛松。
贾岛峪
出房山城西行,过周口店镇向北而西进入一道山沟,沟内散居着数十户人家,这是安家园。顺着山沟蜿蜒西行,少许,高山栏路,沟分左右。右边的山沟北行西折,过煎饼湾,经凉水泉,达长沟峪;左边的山沟就是贾岛故里——贾岛峪。贾岛在这里度过了早年的一段生活,出家后到32岁才告别故土去两京游宦。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来贾岛峪追踪诗人遗迹,寄托对诗人的敬慕。清乾隆帝曾赋诗吟诵贾岛峪。邑人常履道《贾岛故里》诗云:
嘉名争为浪仙存,鸿爪难销远岫痕。
白水桑乾前度影,绿云山峪几家村。
木岩春村添吟兴,珂理风骚续旧魂。
岭上梅花同瘦格,长留诗骨立乾坤。
贾岛峪山沟初向西南,一进沟口,便可透过稀疏的树木,望到不远处的几家院落。到了山家附近,山沟向正南纵深。顷而转向正西。向南的一段,俗称大南沟,向西的一段,俗称大西沟。大西沟尽头,贾岛庵遗址依稀可辨。大西沟南山叫木岩山,木岩
山阳有木岩寺遗址,贾岛曾写下《过木岩寺日暮》诗。大西沟北山叫磨山因早年间石匠们在这里采石打磨而得名。贾岛峪中有许多山居遗迹,从大西沟尽头一直延续到大南沟北接近住户的地方。这里的村落起初当在大西沟贾岛庵附近,世世代代步步迁移,直至今天的位置。村中的居民也在减少,原本有几十户人家,现在只剩四五家了。“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用不了多久,这里将人绝山空了。贾岛峪中不再有贾姓人家,甚至在其前后数里的村落也找不到姓贾的人。沧海桑田,令人喟叹!
贾岛庵
贾岛庵在贾岛峪大西沟尽头。现在还残存着石砌的庵基,高处丈余,矮处也有六七尺。根据遗址的情形推断贾岛庵依山而建,占地亩余,正殿3间,左右配殿各是3间的样子。它座西朝东,居于两山之间,临于幽谷之上。贾岛庵遗址前面,还遗留着庵僧用过的石碾盘。
贾岛庵原名无相寺,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因贾岛曾为无相寺僧,后世遂呼为贾岛庵。久而久之,“无相寺”之名便被“贾岛庵”更替了。昔日,贾岛庵有石刻“无本万遵尊者像”,嵌于北配殿内壁。“无本”,即贾岛法号。刻象下端为大房山,山顶簇生千叶金莲。贾岛僧服振锡,独立其上,昂首远瞻,神态超逸。袈裟随风飘展,祥云瑞霭旋于左右。贾岛庵后凿岩成室,额曰:“静一”,篆书。门窗石制,可以启闭,室内颇宏敞,室内有一个石几,四个石墩,一个石台。东壁刻有贾岛《寻隐者不遇》诗。
贾岛庵为世人仰慕之地。昔人把它列入房山八景,名曰“贾岛遗庵”。当年文人墨客常来这里凭吊。
乱峰青抱石溪寒,中有诗人独倚栏。
夜月龛灯曾礼佛,秋吟驴背偶惊韩。
这是孔进士在贾岛庵的题吟,诗中寄托着对浪仙故事的追崇。
关于贾岛庵的倾圮。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某个朝代,庵内僧人不守本份,做出一些尴尬事情。当地百姓身受其害,纷纷向官府告状,官府的探子发现庵中有女人的踪影,不久,山庵就被查抄烧毁了。在贾岛庵遗址上,当地人指着南面的一段残墙说:“这就是当年恶僧窝藏妇女的夹皮墙。”仔细一看,断壁确是两重,颇像夹皮墙的样子。这些都是山野之言,无从凭考,姑且一述而已。
贾岛松
贾岛峪西北不远处有松树岭。此岭地处长沟峪村南,与贾岛峪隔岭相峙。松树岭成锥形拔地而起,岭上有棵千年古松,人称“贾岛松”,当地人直呼其“贾岛”。相传,贾岛常来松下消遣,并留下不少诗句: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
这首《松下偶成》据说就是贾岛在古松下成吟的。
在当地人的语言中,贾岛松颇有些神秘色彩。他们说:贾岛松砍不断,伐不倒;无论有风的天气,还是没风的天气,树上的松枝都能发出沙沙的响声;无论晴阴,松下都有树影。如果赶上好天气,那树影能照到北京城。为了追寻贾岛的神秘所在,我曾爬上松树岭。
贾岛松就在松树岭西北侧半山腰间,沿山坡攀援即时可达。贾岛松高约两丈,形状颇似黄山迎客松。数条虬根从地表牢牢植入山体,主干苍劲挺拔,齐腰处有两搂半粗。主干顶端派生两枝,一枝攀天而上,仿佛撑起亭亭翠盖,一枝伸向西北,仿佛向岭下的过客招手。松巅枝叶繁茂,松果累累。远观近赏,一幅卓然脱世之姿。
上岭时不见有风,此时果然听到飒飒风声。仔细观察贾岛松东北、西北、西南有三道风口。松旁总有气流通过,贾岛松位置又高,因此即便在没有风的天气,贾岛松也风吹不断。置身松下,沐浴习习松风,观眺远峰近岭,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奇妙境界。
在贾岛松稍下的位置,松树岭好似伸出两条手臂。一东一西向北延伸出二岭。倚松下望,下端的主峰与东西二岭衔接处形成一条明显的半圆形轮廓。二岭平直承光,看去明朗一些;主峰倾斜承光,看去阴暗一些。因此,即使阴天,也能看到松下有半圆形的硕大阴影。究其根源,是松树岭的山体结构及光线的明暗反差造成的。其实,贾岛松本身的影子很难显现出来。贾岛松固然根深叶茂,但它地处山阴,投来的阳光被高大的山体遮住了。人们看到的“松影”不过是山体的阴影而已,然而看起来和贾岛松的影子一般无二。贾岛松影,实为世间罕见的奇观。
可见贾岛松种种奇异现象,是松树岭特定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贾岛故里人给它披上一层神秘色彩是因为不明其情,也是因为对诗人遗迹的挚爱。于是便产生了贾岛松的神话。
贾岛故里人对贾岛松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称贾岛松为神松,象神一样敬仰它。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九的燕九节,贾岛峪一带的男女老少都要爬上松树岭,对着贾岛松顶礼膜拜,祈求得到他们希望的一切。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时代的风雨清洗了人们封建的愚昧,人们不再相信贾岛松是什么神。但是,对贾岛松的崇敬没有变。而今,人们从松树岭下的山居,从四乡八镇,从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来到贾岛松下,面对千年古松,缅怀贾岛这个幽燕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