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最后的晚餐——我和714荧光屏卫星的故事

(2018-12-09 20:52:24)
分类: 历史瞬间


最后的晚餐——我和714荧光屏卫星的故事   作者:罗宇屏
  最后的晚餐——我和714荧光屏卫 也许还有半年或一年,714荧屏卫星就将永远离我们而去。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卫星电社业界大潮流中,我国的卫视爱好者仍怀念着古老的714。在此,笔者将二十多年来研制设备,接收714信号的过程介绍如下,以供有动手能力的卫视爱好者享受这最后的晚餐。同时,笔者也想通过这件事让大家明白只有勤奋耕耘,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 

    第一阶段 

我是在1982年底开始着手714卫星信号的接收的。当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制作一副右旋螺旋天线,然后将天线信号直接输入电视机, 便可在U频笔38频道左右收到带有严重噪声的前苏联卫星电视图像。后来我再将天线信号加二级天线放大器后,所收图像明显好转。此方法现在仍然有效,但本地若有工作在UHF频段36-39频道电视发射台,则是无法收到714信号的。其接收报告详见《电子报》1983年6月12日第一版《简易卫星电视的接收》一文。该文曾获当年的优秀文章三等奖,这对于首次写文章的我,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第二阶段 

1983年到1986年间,我研制出全分立元件714简易卫星电视接收机,并于1986年间两次在《电子报》上全文发表制作过程。详见《电子报》1986年4月6日《一种714MHz简易卫星电视接收机》和1986年8月31日《价廉的分立式714MHz简卫接收机》两篇文章。两文发表后在国内引起较大的轰动,并在当年获得优秀文章一等奖和二等奖。1986年10月我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携714机参加中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会议期间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同年获四川省自学成才一等奖并应邀归口于航天部某厂工作。消息传出,中央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报导了这一事迹,媒体的支持使我决心在卫视这条科技道路上走下去。当时研制的接收机的接收效果,接收机外壳是用有机玻璃粘合而成的。 

    第三阶段

接下来,我开始尝试逐步采用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电路。1987年以后,国外音视频集成电路大量涌进中国市场,714便开始应用TV7611作为图像中频解调器,用NE564、TDA1083等作为音频中频解调器,用NE592进行视频放大器,使714机电由简易向专业化型靠近。由于在714伴音另有一套“灯塔广播电台”节目,于是我便在1990年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L波段的卫星广播电视两用接收机,并于1992年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91214600.1)为此,我于1991年分别入选《中国职工自学成才辞典》和《中国人才荟萃》,并获得了“全国自学成才荣誉证书”。 

  第四阶段 

1991年后,随着C波段卫星模拟电视接收机热潮的兴起,模拟机因普及而使价格不断回落,而现今模拟机已面临全国淘汰。采用这些模拟机加上714变频器来接收714MHz节目是一个极其简单而效果很好的办法,这种办法还可收到“灯塔广播电台”的节目。于是,我将机械U头稍作改动,便可以将714MHz频率上变频为1000-1500MHz的频率,而可直接被模拟卫星机所接收,其制作方法登载于《电子报》1999年2月28日《用C波段卫星接收机接收714》一文中。另外,原PACE系列卫星模拟接收机的输入中频下限可低到700MHz,故用该机接上714天线及放大器即可收下714MHz节目,省去了制作714上变频器的麻烦。该文于1997年1月19日发表在《电子报》上,题为《700MHz输入中频的新应用》。 

    后记 

714伴我走过了这难忘的二十多年,由于有714的功底,使我在由C波段Ku波段,由模拟到数字的学习进程中十分顺利,。从1983年执笔写卫视及其它各类相关文章开始,已发表文章约200篇。近期,有些关心我的读者在论坛上讲我已经改行卖对讲机和充电器了。这完全是误会了,我根本不会做生意,尤其是在卫星电视领域!倒是我近两年来发表过二十余篇关于对讲机、无绳电话、充电器等通讯产品及外设的文章,按分类来讲,卫星也属通信之列,故不叫改行哦。说来也怪,用学习卫星电视知识的方法去分析对讲机等产品,先是解剖,再加上实测数据,无需形容词,一纸发表出去算会使这些商家收益不少,也算是对社会做了一个小小的贡献。这使我联想到,在我国,民用卫星电视基本上是没有市场的,近十多年来却被台湾卫视直播商偷吃掉一个块蛋糕,这是一个不小的经济损失。由于没有这个市场,我们写了二十多年文章,却只能仅仅起着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作用。 

回想1990年前后那段卫星发展史,一支新生的卫视产业大军在几年间便迅速形成,那火红的日子至今难忘。相比于现在,直播卫星发射计划年复一年的无限期推迟,已使我们心灰意冷。近期,又一个新的发射时间表被制定出来,我们只有平静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但愿,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等待,当目睹鑫诺2号卫星升空时,中国卫星电视行业这个迟到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到那时,我要祝愿那些苦苦支撑了十多年的卫视厂商、《卫视传媒》、《电子报》以及众多的卫视网站和卫视爱好者们,用武之时终于到来!这是1993年后中国大地上卫星电视行业又一个新的起点,要在卫视产业技术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全靠我们自己了。

造就我国第一代卫视爱好者的714卫星概况(怀旧文章) 罗宇屏


1976年发射升空的前苏联714MHz荧光屏卫星,定点于99°E轨位。在至今的30年间,前苏联和俄罗斯先后发射了十余颗卫星接替该星的工作。 
2001年3月5日,根据俄罗斯联邦信息部发布的消息,位于99°E的荧光屏M15卫星出现严重故障,其下行信号一度中断。同年4月1日,发射M18号卫星接替发生故障的M15号卫星工作。5月中旬,停播近两个月的俄罗斯公众电视一台(即现在的第1频道)和灯塔广播电台由M18号卫星正常转发至今。 
俄罗斯信息部宣布:接替M15号卫星工作的M18号卫星是荧光屏系列的最后一颗卫星,预计该星将在2006年间寿终。 
笔者在近期接收714信号十分正常,只是受地面移动通讯的干扰较大。其接收天线由10圈右旋螺旋管加50cm见方的反射板以及2级天线放大器组成(见图1),用WR-912C模拟卫星接收机加714MHz上变频器以及小音频功放和小喇叭组成714MHz广播电视两用卫星接收机。其接收效果为3级(见图2)。 

我国第一代卫视爱好者是在1980年前后才得知714荧光屏卫星的信息的。714荧光屏卫星的下行功率达200W,且余波能覆盖我国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见图3)。由于下行频率在我国地面电视U频段的38频道上,故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卫视爱好者入门创造了有利条件。接收该卫星信号仅需制作一副右旋螺旋天线指向东经99°E,并将天线直接接到电视机上,之后当把电视机调谐到U频段的38频道上时,由于电视机内的斜率检波作用,即可在电视屏上显示出伴有严重噪声的电视图像。这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无线电爱好者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983年3月8日,电子报以714卫星接收为课题,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简易卫星电视接收技术交流会”。一场轰轰烈烈的714卫星电视接收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范东平先生(已故)最早在电子报上给出了该接收机最原始的制作资料;杜之云、王建球、常蒙召(已故)、张遂卿等纷纷投书《电子报》,将714简卫接收推向新的高潮。从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从714简卫接收到C波段卫星电视接收的热潮造就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卫星电视爱好者,从而带动了电子厂商以及军工部门投入到卫视器材的研发热潮中,一批批卫视企业由此而生。后来,卫视爱好者又有了自己的《卫视周刊》(即现在的卫视传媒)、阿罗的《发烧园地》、维修精英阿敏、卫视发烧精英杨建平以及许许多多的卫视网站,是他们的辛勤耕耘将本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卫视技术接力棒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714而开始的。23年过去了,许许多多的卫视发烧友仍深深地怀念着她。 
http://www.crystalradio.cn/data/attachment/forum/201310/01/005316b22sss8l80s8kfbs.jpg 
http://www.crystalradio.cn/data/attachment/forum/201310/01/005317m1halh80z22ljr81.jpg 
http://www.crystalradio.cn/data/attachment/forum/201310/01/005318p7gggsj3haj83ktq.jpg 
http://www.crystalradio.cn/data/attachment/forum/201310/01/005319gacp778c8kecwne7.jpg 
http://www.crystalradio.cn/data/attachment/forum/201310/01/005319zf79jh5391k5mhk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