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9f1c71eance80b38c364b&690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五:真诚的言说
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
教育之所以要呼唤诗意,还在于情感的苍白、才思的枯竭、内心的冷漠,都与唯理性的教育有关。
教育中呼唤诗意之所以可能,就因为诗是一切生命的永恒的超越性激情。这是每个心灵蕴藏的朴素的诗:它解释了人性渴望不朽的冲动,解释了人精神如渊海般的神秘与不可言说,解释了热那内心伸出对于永恒与无限的渴望。我们都向往一望无际的大漠,喜欢辽阔的草原,乐于亲近浩瀚的大海,反映我们希冀超越局限、走向永恒的内心冲动。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七:与经典为友
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
媚俗的重要表现就是赶时髦。现在,人们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的理念”、“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或举措。这多少都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甚至是耸人听闻。的确,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
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用意当然不在于我们立论行文“言必称尧舜”或“言必称希腊”,而在于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我们的理论界也就可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而多一些智慧。我们的实践界,就可以少一些一哄而起的“培训班”、“研讨班”,而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习与钻研。因为这些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地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
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言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非货真价实的创新。这些年,泡沫学术、短命学科、虚假的理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和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相比,教育学术领域中的经典实在太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这是“与经典为友”的另一层含义。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八:完美的教学
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
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然,深刻也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而所谓真诚,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系列之十八: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http://s4/mw690/9f1c71eance80b7ea2e1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