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语》故事 智慧启迪(之一)

(2012-05-29 11:00:38)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读书使人清醒

http://s11/middle/9f1c71eanc1240cbd6f4a&690智慧启迪(之一)" TITLE="孔子《论语》故事 智慧启迪(之一)" />

《论语·子路》——名正言顺

  原句:“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仲由啊,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故事: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影响: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一生忧国忧民,志在救世。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变无道为有道,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在孔子眼里,一切不良的社会后果都是从“名不正则言不顺”开始的,所以,他把坚持“名正言顺”看成是为政的一件大事。

   在孔子看来,“言”是由“名”组合而成的,在他的哲学中有“积名成辞”的思想。也就是说,假若名字没有一个正当的意义,就会连话都说不通的。他把“正名”看作是为政的第一件事情,强调统治阶级应当重视“名”、“辞”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无道,问题就出在社会上盛行以“不正”之名,语“不顺”之言,思想界话语失真,名与实不相符。孔子认为,如果在社会上说话做事没有一个公认的是非标准,名实之相乖违,那么人人都可以“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不可日变”了。所以,为政者要想消除天下无道的病根,就必须以“正名”为先。在孔子看来这是循大道之举,可以收到社会政治稳定、天下太平的效果,因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所以,孔子讲“正名”,首先是为了“言顺”。

   孔子的“正名”思想不仅对后世儒家有深远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同样有广泛影响,先秦诸子多家论著对此都有申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国家的治理需要“名正”方能“言顺”,学校的发展,班级的管理,其实都需要“名正言顺”,否则,名与实不相符,同样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孔子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放射着璀璨光芒,照耀着后世众生,不得不说其思想的伟大与远见卓识。

http://s5/middle/9f1c71eanc1241abb4af4&690智慧启迪(之一)" TITLE="孔子《论语》故事 智慧启迪(之一)"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