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非故事系列】援非抗埃 大爱无疆

(2015-12-10 16:31:20)
标签:

杂谈

深夜,首都机场大厅,前往几内亚的医生们整装待发。送行的家属恋恋不舍,几番叮嘱,紧紧拥抱。医生们笑着挥手,家人落下热泪。

这一天是2014年8月16日,由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第24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集结出发。

出发,更是出征!

一周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埃博拉的确可怕,这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潜伏期只有5天至10天,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

许多援非国家开始陆续撤走本国医生,而中国政府则伸出援助之手,毅然派出3支医疗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帮助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

友谊医院的医生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几内亚,执行援非抗埃的国家任务,他们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打胜仗、零感染”。

为了恒久的友谊,北京医生和几内亚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勇往直前!

迎难而上 直面埃博拉

经过近24小时的飞行,北京医生组成的医疗队踏上了非洲的土地,热浪扑面而来。这里只有两个季节,下雨的夏天,干旱的夏天。

北京友谊医院医疗队负责援助由中国政府援建、几内亚人管理的中几友好医院。

2014年3月,几内亚发现首例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疫情迅速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及利比里亚传播,几内亚人谈“埃”色变。当地已有近百名医务人员死于埃博拉感染。仅中几友好医院就有9名医务人员感染,6人死亡。

内镜检查,是一种高风险的检查,因为医生很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感染埃博拉病毒。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内镜专家吕富靖原本不用进行具体操作,只提供专家指导即可。但当他走进中几友好医院内镜室时,发现这里的内镜设备十分陈旧,仅有一根上世纪80年代的纤维内窥镜,需要通过目镜近距离观察。如果不亲自操作,就无法观察到病变的情况,更无法给当地医生进行指导。

黑人医生杰塔满怀期待地望着吕富靖,他曾经因为内镜检查感染埃博拉病毒,侥幸存活。

看着杰塔期盼的目光,看着一些病人由于无法明确诊断而延迟治疗,吕富靖坐不住了。“我可以做好个人防护,参与内镜的操作检查。”他很清楚,这里的“个人防护”只不过是戴口罩、眼罩和手套,对于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远远不够。他所面对的病人,身体里也很可能潜伏着埃博拉病毒。

但医生的责任,使吕富靖坚持自己的决定。所幸,他并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在他的帮助下,杰塔的内镜检查技术一天比一天精湛。

另一个高风险感染源是埃博拉防控培训。2014年12月至今年2月,医疗队接受国家指派任务,对1000名几内亚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培训。在参与医院日常援助工作的同时,北京友谊医院医疗队迅速制定出一套周密的埃博拉防控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共为1679名几内亚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培训,完成原定任务的167.9%。其中,培训医务人员500名,社区工作者600名,国家行政人员近600人。

北京医生的无私援助得到了几内亚总统孔戴的肯定,医疗队因此获得几内亚特殊贡献荣誉证书。

倾囊相授 医者无国界

对于几内亚神经外科领域来说,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旭是个“宝贝”。他的到来,开启了当地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时代。

几内亚全国只有3名神经外科医生,一台手术用显微镜、一台脑室镜、一台0.5T的核磁共振、三台CT。由于无人接受过相关培训,那台惟一的显微镜一直闲置。最令陈旭意外的是,这里的医疗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神经外科阶段。

肉眼的大体解剖与显微解剖完全不同。中几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伊布拉辛已经55岁,从事神经外科领域20多年,改变他的传统观念要慢慢来。陈旭找来国内的显微手术录像,边看边讲解。当看到精彩处,伊布拉辛和医务人员一边啧啧惊叹,一边摇头:很棒,但太难了!

陈旭还亲自操作显微手术,在一旁观摩的伊布拉辛感叹:“你做手术太干净了,我却从来没做到过。”伊布拉辛支持陈旭的想法,共同规划出显微神经外科的操作培训流程。

培训的过程同样艰辛。

房间里没有空调,操作十分钟大家就是一身汗。看显微镜时间一长,会头晕恶心。有好几次,伊布拉辛都是扶着墙走出房间的。技术训练从缝线开始,最细的线比头发丝还细。伊布拉辛从最开始的10分钟缝一针,到能够15分钟缝20针;从缝手套,到缝合鸡翅上的血管,每一次训练,他都非常认真。

3个月后,伊布拉辛首次独立完成显微手术,他在全科会上激动地说:“几内亚第一次独立完成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应该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推广到全国。”

风雨同舟 万里救命药

今年7月10日凌晨,在北京飞往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航班上,一位中国女乘客始终没有睡觉。她小心保护着座位下的一个小药箱,每隔两小时,她就会取出药箱里快要融化的冰袋,再从飞机冰箱中取出冰袋,放进药箱。这位女乘客是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参赞贾桂玲,药箱内是需要低温保存的抗尿崩症药物——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

在科纳克里,北京友谊医院医疗队正在焦急等待着贾桂玲带来的药,那是一名几内亚儿童的救命药。

就在两周前,中几友好医院收治了一名颅咽管瘤合并脑积水患儿。孩子只有3岁,送医时已出现意识障碍、尿多等症状,病情危急。中几医生为患者实施了一期治疗脑积水分流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但孩子尿多的症状并未好转,出现了尿崩症。而整个几内亚境内,竟然找不到抗尿崩症的药物。

怎么办?医疗队决定向祖国求援。

此时正值医疗队分批回国休假之际,刚刚回国的医疗队队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得知此事,立即赶回医院协调处理。友谊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月平自行购买了加压素和保温箱送到科室;医院相关科室迅速备好充足的垂体后叶素,并给航空公司出具了各种证明材料;神经外科医生董益鹏精心算好冰袋保温时间,马不停蹄将药品送到首都机场。正巧要于7月10日返回几内亚的贾桂玲,承担了送药任务。

当飞越了一万三千公里的救命药,顺利送达中几友好医院时,患儿的妈妈喜极而泣,不住地说:“这是我孩子的命!感谢中国,感谢北京医生!”

这跨越万里的大爱,凝聚着中非人民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援非精神的最好注脚。

大爱无疆 国好家才安

一天清晨,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医疗队队长王振常。“王队长,我是人民宫技术组,组里有位同志突然晕倒,神志不清,怎么办?”王振常立即召集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永亮、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赵亚明和主管护师王兢驰援。

顶着瓢泼大雨,急救车一路疾驰,抵达议会大厦人民宫。经过详细查体,晕倒者初步确定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必须尽快进行CT检查并住院观察。原来,这位晕倒的同志刚刚从中国来到几内亚,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地环境,再加上对埃博拉疫情的恐惧,心理压力大,诱发了疾病。

不久后,王振常发现,由于医疗队工作任务重、强度大,队员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疼、厌食、失眠、掉头发、莫名焦虑等症状。

家里人的安慰,也许是最好的良药。

恰巧,春节前夕,好几位医疗队员的家属找到友谊医院,希望去几内亚陪亲人过春节。而市卫计委、市医管局得知医疗队员身体状况欠佳后,也要求友谊医院派出专家前去几内亚慰问,保障他们的健康。

当时担任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的辛有清向队员家属承诺:“你们在家放心过节。我代替你们去,陪他们过春节!”农历二十八,他带上心理专家、血液病专家赶赴几内亚。

每天面对疾病和死亡,医生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考验。经过“家里人”的精心疏导,队员们渐渐振作起来,恢复活力。

除夕夜,几内亚正是中午,天空湛蓝,骄阳似火。医疗队难得放假,大家聚在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欢度春节。

北京时间零时,国内一片欢腾。队员们拨通家里的电话,或是通过网络视频,互诉思念。

“爸、妈,祝您二老羊年吉祥!我挺好的,看,都长胖了。”

“宝贝儿,叫爸爸……太小了,还不会叫,那什么时候会叫啊?”

“媳妇儿,照顾好自己,我快回来了,别担心!”

……

驻地的广场上,大家品尝着慰问组从国内带来的小酒,面色微醺。不知道谁起头唱起了《难忘今宵》,歌声跑了调,大家笑作一团,眼里泪光闪烁。

“曾经听到人问,为什么要去援助非洲,离家那么远,那么危险……”慰问组里有人在说。

短暂的沉默后,有医疗队队员沉声回答:“守住西非,抗击埃博拉,就是守住了国门,守住了家。”【援非故事系列】援非抗埃 <wbr>大爱无疆

 文章摘自《北京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