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称谓的历史变迁
周代,医生称作“疾医”,是一个相当于现代内科医生的官名,属于正科级干部。在当时,他们主要为皇宫贵族服务,地位相当高,贫民百是享受得不到“疾医”看病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医师”一称。不过,那时的“医师”和现代的“医师”虽然写法一样,内容也有共同之处,但并不全然一致。古今“医师”相同之处在“医”,大家都是“治病救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师”,现代的“师”等于“生”,“医师”等于“医生”,“师”是个一般职业。古代的“师”则带有尊称,“医师”与“国师”、“太师”等齐名,他们不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职业,还可以兼论国家大事,常常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一点,从《内经》即可看出。
秦始皇时代,医生被称为“奉常”,是官名。至公元2世纪中期,汉景帝时期,这个医官之名,又被改称“太常”。西汉时专设太常、少府两大医官职位,太常为百官治病,少府在宫廷里,专门为皇宫工作人员及皇家治病。东汉曹魏时期,设置“太医令”之职,隋唐之际改称“太医署令”,均系掌管医疗机构的医官,几乎可与现代卫生部领导并驾齐驱。
“医生”一称,始于唐朝,此外,唐朝还设立了药医师(后称药师),专门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工作,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药剂师。
以上各个时代,医生地位都非常显赫,有时不亚于文武大臣。但此后则逐步下降。尤其在宋朝以后,医生地位和声誉可谓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
北魏时期,医生虽然称作“太医博士”,但除了看病,主要任务是教授弟子。
降及宋代,设有医官院,设置提点为长官。宋代,医生还有“大(dāi)夫”一称,不过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dà)夫”,地位大大不同以往了。另外,宋代还出现了“医士”和“郎中”之称。
明清相沿宋制,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服务。御医属于皇帝内廷的医生,专门为皇帝服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