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四家行业组织,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
《意见》要求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限酬令的出台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明星高价片酬的关注,如今在中国,最容易挣钱的行业也许就属演艺明星了。如此吸金的行业也吸引了众多追随者。目前有媒体发布了2016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的大数据报告,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里,绝大多数人选择“主播”“网红”,无一例外都是想成为明星。调查显示,近半数人希望通过颜值引起同事的关注,比例甚至超过了“通过工作能力得到认可”。“做主播、当网红,成为明星,月薪10万不是梦。”这样的口号在年轻人群体中十分盛行。
明星的标杆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中国突出体现为拜金和一蹴而就,不得不说,多少让人有些遗憾。 不少中国导演都曾出来谴责明星高片酬的现象,指出现在的市场正走向畸形,其中更有人主动宣布今后不在启用大牌演员,但可惜市场的主导权不在他们手上,明星的价位依旧居高不下。
有人或许要问,在美国和韩国,或者说任何一个演艺市场繁荣的国家,明星高片酬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好莱坞明星的天价片酬也屡见不鲜,为什么就说中国的市场的畸形的。 的确,自由竞争、自由选择、市场经济,明星高片酬有其天然的正当性,能够吸引受众带来利益,资方自然会追捧。但中国的演艺市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而是赚快钱的炼金池,这里没有什么市场经济可言,只有资本快速的滚动出入,明星正是最好的变现工具,他们高投入高产出,维持着资本的热情。
我们不乏听到这样的声音,很多影视公司的老板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玩”电影的、“玩”电视的,玩与做,一字之差,期间意味不难领会。而同样是以表演为基础,为何就不见有资本去“玩”话剧,“玩”歌剧,“玩”戏剧,可见老板们也不全然是在关注表演这件事的本身趣味,说到底,他们实在“玩”钱。 于是一条奇怪的生产链便出现了,庞大的市场带来了巨量的利益前景--利益吸引资本蜂拥而入--资本为利润变现寻求最快捷径--明星当仁不让--资本开始大举造星捧星--明星带来巨大附加价值--资本笑逐颜开乐此不疲。
早已引起行业公愤的明星天价片酬现象,正在得到整治。
事实上,这是一个可以闭合循环的利益链,只要中国这块市场不崩溃,就能一直生存下去,而现在随着粉丝经济这个概念的出现,这个循环的生命力恐怕会更繁盛。
“有钱能使鬼推磨”,也就没有导演再用心精进功力,没有编剧再苦心孤诣创作佳品,没有演员再去琢磨演技、台词,大家数着钞票你好我好大家好,屏幕前纵有几个尚有素质的观众吹胡子瞪眼,又能奈我何。
这几乎是一个铁打的悲哀的现实,语言的谴责不能对它造成任何伤害,即便是制度的大锤敲上去,但市场的需要,也无可奈何吧。
欢迎订阅【新娱八卦】微信公众号(xinyba),每日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