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词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2019-02-26 17:22:35)谈谈古诗词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语文老师重视古诗词的钻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古诗词的历史太久远,且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有非常大的不同,古文和现代文差别非常大,很多老师教古诗词,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一些细节上的疏漏,让精彩的课堂有一点瑕疵。经过分析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一、 古代现代韵的不同。
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字义不断地变化,连字音也有很多变化,有些古诗词的韵脚刚好是这些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字,读起这些诗词,就不那么顺口了,部分学生甚至怀疑为什么有这样不押韵的诗词。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 近体诗平仄的需要产生的问题。
近体诗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押韵,平仄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平仄的关系,造成了很多古诗词让人不容易理解。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黄河入海流”,按理说应该是“黄河流入海”,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但是,“黄河流入海”除了能人学生容易理解这个优点,弊端多多:一是不合平仄,这一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二是不押韵,诗中“流”和“楼”押韵;三是朗诵起来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所以诗人用了“黄河入海流”,让这首诗成为千古名诗。《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这种形式。
三、 诗中的多音字读音不同产生的意思也不同。
多音字本来就是不同的音不同的意思,古诗词中的多音字也是这样。让人抓狂的是,古诗词中的多音字有时候读错音了,字意理解错了,但却没有丝毫的感觉,它和整首诗的诗意并不冲突,它错得很奇妙。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钻研多音字的发音。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中的“教”。正确读音应该是“jiāo”,是“使、令”的意思。有些老师都喜欢读成“jiào”。问题是“教”读“jiào”的解释没有合适的意思。于是有人想当然地想到,古代不是流行通假字吗?“教”应该就是“叫”通假字,然后这个解释放到整首诗里解释也完美无缺!
不否认,这样的解释表面上也是对的,但是,近体诗还有一个检验的标准,那就是平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这个《出塞》更是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样的一首诗,肯定是完美无缺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足以说明,这里教读作的“jiāo”。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虽然老师都知道“供”是“参加”的意思,但它的读音众说纷纭,查字典,也得不得明确的说法。
供[gòng]1.奉献 :~养、~献、~奉、~佛、~职;2.祭祀用的东西:~桌、~品、~果、上~;3.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口~、~状、~认、~词。
供[gōng]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给(jǐ)、~求、~应、~需、~销、提~、~不应求。
有的人根据“供职”有“任职、从事”的意思应该读“gòng”,这有一定的道理,有点符合诗中的意思。再仔细追寻,“供职”是取“
其实,如果从平仄角度分析,很容易就得出这里应该读“gōng”,“童孙未解供耕织”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很多人读“雨(yǔ)雪霏霏”,有各种理由,其中最强有力的理由是,“雨(yǔ)雪霏霏”和“ 杨柳依依”对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杨柳”对“雨(yǔ)雪”,“依依”对“霏霏”,感觉对得非常完美。但是,仔细斟酌,“杨柳”只是一种植物,“雨(yǔ)雪”却是两种不同的现象。显然硬要说他们是对偶是不行的。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们再看这首诗的下一句,就会发现,还是读“雨(yù)雪”更加合适: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如果是“雨(yǔ)雪霏霏”应该不会“载渴载饥”。下雨应该人不会感觉很渴。当然这个“载渴载饥”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不能理解他就真的很渴。但是,如果是“雨(yǔ)雪霏霏”,又是雨又是雪,是非常冷的,古代普通人一般披着蓑衣,而蓑衣遮风挡雨的效果是相当差的。这个人“靡室靡家(没有妻室没有家)”,他冒着生病的风险也要赶回去,有这么迫切吗?古代可是随随便便的病都可能要了人命啊!
所以,读“雨(yù)雪霏霏”,应该更加准确一些。
四、古诗词中借代引起的问题。
借代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现象,古诗词中频频出现借代的原因:一是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极高,诗人不得已采用了借代手法;二是避讳,古代人要避的讳太多了,严重影响到了诗词;三是为了让文章更加简练而采用借代修辞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很多老师把“孤帆”解释为“一叶孤舟、一条船”。其实,这是不符合常识的。盛唐时的武汉和扬州之间的长江上,不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肯定是时常有船只来来往往。长江上船虽多,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所以说“孤帆”更加合理,更加能表达了李白与友人深挚的友情。
七夕(林杰)
今宵七夕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很多人讲解这首古诗,都是太关注月亮,很多参考书都是说“对月乞巧”。其实七夕节乞巧的风俗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牛郎织女的故事源于银河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才是七夕的主角,姑娘们是向织女乞巧而不是向嫦娥乞巧,所以“对月乞巧”显然是不对的。诗中的“秋月”应该是借代修辞手法,理解成“夜空或星空”比较合适。可以说“对月穿针”,因为要有月光才能更好地穿针,但不能说“对月乞巧”。
五、经不起推敲的问题。
很多事物,因为各种需要,被描绘成各种样子,有的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流传,被人们不断地改变,越传越神,完全偏离的真实的样子。而这些事物,一旦深入人心,就像定理一样牢牢地固定的人们的思维,没有人再去仔细研究它的真伪。其实,只要稍加思考,仔细分析,还是能辨别事物的真伪。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曹子建才高八斗,七步成诗,已然尽人皆知。很多人读到这首诗,佩服曹植的聪明机敏的同时,大骂曹丕的阴险狡诈狠毒。
五步诗:除夕(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史青,唐朝人,有一次上书对唐玄宗说他写诗比曹植还快:“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十分称奇,当即下诏相召。就这样,比曹植快两步的五步诗出来了!
史青的五步诗,虽然没有曹植的七步诗出名,但他用的时间比曹植少了两步,诗句比曹植的多了两句,而且还是五律。比起曹植的七步诗,五步诗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按正常的走路和正常的朗诵速度,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
这足以说明,七步诗,五步诗,如果说是真的,肯定不是人们一直认为的“走完七步路就做出一首诗”,而是七步开始“成诗”——七步内找到了思路,开始吟诵出来,后面一边斟酌一边吟诵。七步之内找到思路,才思也是非常敏捷的,以致后人越传越神,由七步开始吟诗,变成七步做出一首诗,让人细想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很多参考书这样解释: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其实这首诗绝不是描写牧童的真实生活:
一、小孩是不可能懂得欣赏月亮的,放牛回来去找小伙伴捉蟋蟀还好玩一点。因此有的参考书也觉得这样不妥,就把后面两句解释为: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这样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放牛是非常轻松非常悠闲的,所以牧童有心情“笛弄晚风三四声”,根本不会累成那个样子。
二、蓑衣斗笠被雨淋湿后是非常重,而且不容易干。诗中说“不脱蓑衣卧月明”根本不可能。按小孩的天性,牧童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这个沉重、湿漉漉的东西,乐得一身轻松。就算他不记得脱,家里人也肯定叫他脱下来。想象一下,大家一起吃饭,牧童戴着大斗笠,披着厚厚的蓑衣,是不是很搞笑?
因此,只能说《牧童》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生活,而不是牧童真正的生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后来他不断修炼,结果成了仙(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
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托物言志”,中国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这样讲解,学生收获不是更加多吗?
古诗词的教学风格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使课堂丰富多彩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教师首先要对古诗词有深入的理解,深入了解跟古诗词有关的方方面面,只有自己读懂了古诗词,才能真正融入了古诗词中,才能更好地用慧眼慧心发现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以此为突破口,让细节之美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古诗词教学更加细腻、简练、丰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