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食药两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国人就把海参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和中医药膳,并把海参列为山珍海味中的“八珍”之一,许多古代医书也详尽地记载了海参的养生补益功能。《食物本草》、《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不药良方》、《食物宜忌》、《五杂俎》、《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过海参养生及药用功能。
清末赵学敏编辑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海参对人体的滋补作用就有较详细的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糯多刺,称之为辽参或刺参,不仅其品质最佳而且药性甘温无毒,具补肾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病等功效。因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海参成为养生食品源远流长。明代出版的《食物本草》一书中,作者姚可成指出:海参有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和祛虚损的养生功能。清代《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等中药典籍则将海参列为补益药物。根据吴仪洛等概括:海参性温味甘咸,入心肾经。有生百脉血、补肾益精、壮阳疗痿、除劳祛症、滋阴利水、补正软坚和通肠润燥等多种功能。以食疗闻名于世的《随息居饮食谱》曾记载:“海参,滋阴、补血、健阳、润燥、调经、养胎、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病后衰老弱孱。”清代名医叶天士、吴鞠能以治温病为专长对阳明温病以加味海参的新家黄龙汤为主治,突出了海参补液和通络作用。在诸多养生古籍中,海参均被推崇为养生佳品,在《五杂俎》中有关海参的记述中,因“其性温补,足敌人参”而得名,就足以反映海参的食补品性。
近年,国外文献中也有以海中人参,作为海参的称谓,也有人称其为海黄瓜,是由于海参体表长有许多肉刺,很像长满刺的黄瓜。在过去的30多年中,先后有中医提出以海参单用或组方治疗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糖尿病取得良好效果的报告,而在辅佐诸如癫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胃炎、脱肛和便秘等常见病治疗时,以及为一般病后或产后康复过程中,所拟定的各种药膳或食疗组方中,海参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书、报、期刊和电子网络信息等媒体,纷纷报道以海参为主料的各种日常美食,诸如水饺、汤面、粥食、汤羹、膏滋和菜肴等。它们分别具有健脾、润燥、壮骨、补钙、益智明目、补血养颜、乌发、悦颜、泽肤、预防动脉硬化和延年益寿等功能,以满足男女老少不同人群的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