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万里长城可以说在中国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是闻名遐迩,它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中国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长城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大约2600多年的岁月沧桑。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诸侯国筑长城保卫领土以求得安宁,此后历朝历代长城的修筑始终不断。纵观长城史,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有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1万华里,它们分别是秦、汉、明。其中汉长城最长,约两万余里;而留到今天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
东至山海关,后又向东北延伸到鸭绿江边的虎山。201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中首次公布:长城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阻隔敌骑的军事防御工事。它以山为骨,以河为脉,起于沧海,终至瀚漠,蜿蜒起伏分布在我国东起辽宁、西至新疆的15个省、市、自治区,见证着古老中国的风雨和辉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座历史丰碑。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今日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世界性的旅游景点供人们揽胜怀古。长城中有十三关之说,这十三关从东至西分别是: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头关、杀虎口、嘉峪关、阳关、玉门关。细数一下时至今日这十三关居然都去过了,有的还不只去过一次。长城有无数的关口,为什么单把这十三个挑出来?这十三关又是如何评选的?是否只是专家的认定?这些都不得而知。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进入网络探寻究竟。查了许久,对于十三关之说的成因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我深感长城的博大精深,使我深入其中欲罢不能。年纪大腿脚不好长城爬不动了,在网络上游览长城却使我乐此不疲。

1·山海关(摄于2014年6月11日)

2·黄崖关(摄于2018年9月25日)

3·居庸关(摄于2013年10月24日)

4·紫荆关(摄于2017年4月18日)

5·倒马关(摄于2017年4月18日)

6·娘子关(摄于2012年7月12日)

7·平型关(摄于2014年5月30日)

8·雁门关(摄于2014年5月29日)

9·偏头关(摄于2014年5月27日)
10·杀虎口(摄于2014年5月27日)
11·嘉裕关(摄于2011年10月8日)

12·阳关(摄于2011年10月7日)

13·玉门关(摄于2011年10月7日)
爬过长城,也去过不少关隘,但那只是看景,要说了解长城可就不敢说了。长城的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建筑方式、类型结构、功能作用,以及其军事和文化意义,等等等等,林林总总,这里面涉及的知识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让人望而却步。
阻拦、防御是长城最基础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预警和运兵方式,让长城成为非常实用的防御工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长城用不着处处驻防,也就是说,只需要在关键部位驻扎军队,一旦狼烟燃起就可以通过长城快速集结兵力御敌。长城这种据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的筑城体系,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在地图上看长城就是一条单纯的曲齿线,一道面向北方的线形防御工事,但在实际上绝非如此简单。长城是一个复杂的网状防御体系,它有三个主要子系统,即城(墙)、烽(燧)、障(塞)。其中城(墙)和烽(燧)功能比较简单,一是阻敌屏障,一是报警传递。障(塞)是指防御体系的各级军事聚落,就比较复杂了。以明代长城为例,各级军事聚落按等级从大到小由镇、路、卫、所、堡、以及多种末端防御设施构成防御网。在这些障(塞)中规模大的被称为“关”,其中设有封闭的城池的称为“关城”。规模较小的称为“口”“冲”“隘”。长城就是以关为核心,构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布局。对有些重要的关城,还要构筑几重防线,形成重城,以增加防御纵深。在明朝,为加强京畿的防卫还构筑了面向西北方向的内长城,从而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城,使防御更加稳固。
长城并不完全是人工砌筑的城墙。在有些地方以险为障,以崖代墙,借助悬崖陡壁、江河湖泊构成天然屏障来阻挡敌人。例如明辽东镇长城,有些地段利用了辽河水险,在河东岸设置木栅,构筑土垣;而在山地则利用险峻的山脊,随山顺势以人工将外侧劈成陡壁以代替筑墙。
长城也并非都是砖砌城墙,其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是多样的,基本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一是土筑城墙,建造方式有三种,即:直接夯筑法、板筑夯土法(干打垒)和土坯砌筑法。土筑城墙在西北地区存在较多,多为版筑夯土墙。在荒漠地段则是用沙土夹以红柳或芦苇枝条一层一层夯筑起来。我在玉门关外看到的汉长城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是就这样的筑城材料,历经20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古人的智慧。
二是石砌城墙,多建在山区,多为虎皮墙,即那种由毛石砌筑的墙。讲究的用条石砌筑,在距北京不远的怀来样边长城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是砖砌城墙,实为砖包土城墙,即在原有墙体两侧包上三、四层青砖。砖长城大量出现主要在明代,特别是京畿附近和重要关隘的城墙。而这些砖砌长城所需的城砖,大部分也是就地取土,就地建窑烧制的。
其他的还有砖石墙,顾名思义是砖石混搭,条石做基础,青砖包墙体;山险墙,即利用自然的悬崖峭壁;劈山墙,即人工制造的悬崖峭壁。除上述几种,还有一种是堑壕,即一边是深沟,另一边是挖出来的土培起来的土墙。由于深沟易被风沙掩埋,如今能见到的遗存只剩下土梁了。
长城不是一蹴而就建起来的,也不是建起来就不改变的。历朝历代由于疆域不同,边境线的变化多有改动,或新增,或荒废。可以说历史上的长城是一条动态的长城。正因为其不断地变动也注定了其错综复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历代修建的长城叠加起来的结果。有些随着时间的侵蚀而消失了,也有的为了保护或维修或复建起来。
历朝历代对长城的倚重各有不同,所以为修长城下的力量也不同。最为倚重长城的是秦朝、汉朝和明朝。现在能够绵延连接在一起的长城遗存均以秦、汉、明三个朝代为主。秦汉两个朝代修筑长城主要是对付匈奴,在历史上构成了长城的基础。而明代大规模修筑长城则是为了对付被赶跑的蒙元残余势力。明代前期和中期,退居蒙古故地的元朝残余势力鞑靼和瓦刺时常南下扰掠。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女真又兴起,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因此,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务,成为明朝终其整个朝代的一件大事。明长城的修筑对于明王朝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安全以及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修长城最下力气,墙体也最坚固,且距现在时间也最近,所以构成了长城遗存的主体。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长城的话题太广泛了,下面就只说长城的关城。关于“关”的问题,看到一篇文章中说:“有了山,有了陉(路),最后才有了关。陉为通途,关为险阻,中国的古关隘莫不修筑在交通要冲,陉与关便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这里有个主从关系,路为主,关从路,路为皮,关为毛,路不因关而存在,关却因路而产生。也就是说有路不见得有关,而有关必定有路。所以说关必定要说到路,这是后面说“关”时要经常碰到的问题。
关城是长城的重点,也是长城的代表,是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因此均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极少的兵力达到抵御强大入侵者的效果。长城沿线的关有大有小,数量很多。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长城总计有关口2211个。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也有千座之多。而这些关城的佼佼者当属前述的十三关吧。
东起山海关西至玉门关的十三关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东部:山海关、黄崖关;中东部: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头关、杀虎口关;西部:嘉峪关、阳关、玉门关。中东部的八个关是防止北部蒙古瓦剌南侵,重点保卫京畿安全;同时也是与蒙古和俄国通商的必经之路。其中七个关位于内长城上。内长城是明中期修建的扼守战略要点的第二道防线。

长城十三关分布

长城十三关(中东部)
这八个关中有四个关是为扼守太行山的天险山谷修筑的。山西有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北而南有:桑干河、唐河、滹沱河、漳河、丹河、沁河等,这些河流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从而成为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天然通道。由于其地形险峻也就成为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古代把这些太行山脉被自然切断的地方称之为陉。其中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古人在这些交通要冲上设关,其中最重要的如在军都陉设居庸关,在蒲阴陉设紫荆关,在飞狐陉设倒马关(尚有争议),在井陉设娘子关。利用太行山天险设置重要的军事关隘可谓是相得益彰,成为京畿防御的军事重地。

太行八陉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仅是对长城的概括认识,后面就一一聊聊长城十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