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不以先生
不以先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38
  • 关注人气:2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2021-11-21 10:39:47)
标签:

清华艺术博物馆

华夏之华

山西古代文化精华特展

分类: 展览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这几个月疫情趋紧,出京容易回京难,于是断了出京旅游的念头,转向参观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一个《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了,不能错过马上就去。经朋友介绍这里还有一个山西文物展值得一看。来一趟看两个展览何乐而不为。看完《栋梁》展接着看山西文物展,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

    这个展览名为:“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是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联合山西省文物局共同策划推出的。“华夏之华”展出有300多件文物,其中有100多件为一级国家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横跨华夏5000年文明。展览通过精选的文物,呈现辉煌的山西古代文明,无愧是华夏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代表。有文章说“这个展,把山西国宝都搬空'了!不看后悔”。看后确有同感!足不出京就可看到山西博物院国宝级的馆藏文物实在是太值了。如有此爱好的朋友想看还来得及。展览至202219日结束。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绚丽灿烂且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文化。山西也因其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理环境,遗存有众多的古代文物。历来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实际上山西无论是地下还是地上,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其古代文物在全国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展览主题定为“华夏之华”,其中第二个“华”字寓意深刻。其一,华,花也,美好,亦借喻西阴文化之“花”。(山西西阴,嫘祖故里,蚕文化发源地,以花为图腾。)其二,华,精华,华夏文明的精华。其三,这里是华夏文明起源的地方。

    “华夏之华”展览分为6个单元:文德幽明(旧石器时代至夏)、瑞节信玉(新石器时代、商至春秋战国、西汉)、道生器成(商至春秋战国)、万流归一(战国至明)、汉唐奇迹(汉至清)、画妙通神(汉、魏晋南北朝、明)。

 

文德幽明

    展览的第一单元冠名“文德幽明”。在《书·舜典》中有“华,谓文德”的典故,而“文德”又代表礼乐教化,因此策展团队将本单元命名为“文德幽明”,表现了山西在中华文明的诞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山西境内有着丰富的史前文明遗迹。在展览中,主要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又名为“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和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类型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在仰韶文化的分期中,中期为“庙底沟文化”,因其最初的发掘遗址是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村,所以以该村名命名。山西全省基本都在庙底沟类型文化覆盖范围之内。山西正式发掘的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主要有三处,即夏县西阴村、芮城县西王村、翼城县北橄村。山西的龙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陶寺遗址是其典型代表。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庙底沟文化  变体鱼纹彩陶盆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庙底沟文化 单鋬彩陶壶, pàn 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陶寺文化 土鼓,形似大炮,实际上它是以陶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以前我未曾见过

瑞节信玉

    第二单元展出的为龙山时代至商周时代的玉器。种类有钺、带孔石刀、璧、环、琮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玉器在中国的起源可早至距今8000年,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总的来说,玉器分佩玉和礼玉,所见出土玉器大凡归于这两类。

    《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仁、义、智、勇、洁” 为玉之五德。君子比德于玉,所以要身佩玉器。

    礼玉是玉的最重要的用途。“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就是周礼的礼玉制度。出土礼玉多为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所见玉琥较少。

    《说文解字》中“瑞玉”注释“瑞者以玉为信也”。古代诸侯或藩国朝聘时所执的信物皆为美玉所制。所以第二单元被冠以“瑞节信玉”。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龙山时代 玉牙璧,古称璇玑,有的说是古人观察天象的用具,也有的说是“玉纺轮”,也有的说是一种图腾,还有的认为就是配饰,至今未有定论。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龙山时代 六边形玉臂饰,以前我未曾见过,上网查也未得其解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龙山时代 玉神面(玉兽面),百度百科对玉神面和玉兽面的解释用图都是用的这件文物,无所适从了。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龙山时代 玉神面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龙山时代 玉琮,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人用于祭地的一种礼器。尤以良渚文化为最。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龙山时代 玉钺,钺发端于斧,古代玉钺用于仪仗,常作为权力的象征。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玉立人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玉组佩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人首神兽纹玉戈,此戈非常精美,纹饰题材诡异,雕琢技艺高超。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春秋晚期 龙形佩,出于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玉质润泽,龙蜷曲弓伏,回首卷尾,全身遍布隐起谷纹,是春秋晚期龙纹的典型式样。

 

道生器成

    由史前进入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制作进入了最繁荣的阶段。富有铜矿矿藏的中条山横亘在晋南的黄河北岸,是当时夏商王朝所用铜料的重要来源。展厅内大量山西出土的青铜器昭示着该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同时,这些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也向世人宣告了华夏礼制的构筑。

    青铜器的制作莫不尊“道”。此“道”可理解为“礼”。即等级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铜器主要服务于当时不同等级的礼仪之用。这也许就是对“道生器成”的理解吧。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商前期 方鼎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商晚期 龙形觥。觥(gng),古代用兽角做的一种饮酒器皿。这件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商晚期 夔龙纹兽形觥。为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商晚期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y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此件缺盖。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饕餮纹提梁铜卣。制作精美,保存完整。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晋侯pi 壶。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此壶盖内铸铭文426字,颇为珍贵。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鸟盖人足铜盉。,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此盉造型别致,出土于晋献侯夫人之墓。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凤鸟纹尊。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足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除此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宋代以后将彝归为尊,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周 猪尊。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春秋 鸟尊。另外,位居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首的西周晋侯鸟尊,由于限展两周未能谋面,遗憾!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春秋 晋公盘。“晋公盘”口径40厘米,重约7000克,浅腹平地。盘中央有水鸟、乌龟、青蛙、鱼等动物。盘内壁上共有七处铭文,每处三行,共有183字,颇为珍贵。通过铭文记载得知此盘是晋文公送给大女儿孟姬的嫁妆。晋公盘曾被偷盗流失,转手到多个城市,最后流落海外。2019126日,山西省公安厅发布消息,通过不断的侦查和追缉,终于将流失在海外的“晋公盘”成功追回。晋公盘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春秋 青铜壶与青铜鉴。鉴,盛水器。用途一,一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用途二,盛冰,古代的冰箱;用途三,沐浴洗澡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壶与鉴合为一体我揣测是不是冰水用的。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春秋 刖人守囿青铜挽车(左上角)。是春秋时期一件非常精美的金属器具,据说是个化妆盒,为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的造型采用的是厢式的六轮车。车厢顶有盖可启,蹲猴形盖钮,四角各立一只可转动的鸟。前有带活动插销的车门,门旁立一刖人(砍掉左脚的犯人)。两侧小轮被伏虎抱于腹中,构思奇巧。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战国 铜牺立人擎盘
。铜牺为一昂首竖耳的神兽,牺背立一女子,束发披肩,双手前伸环握圆柱,柱顶置可转动的镂空蟠虺纹圆盘。


 

万流归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过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山西大同,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更是直接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这一时期的本土思想和文化艺术与异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不仅留下了极具特色的时代印记,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时代不断改变,这种文化交融的状态却一直在山西留存。这一单元荟萃了山西从战国至明各个朝代不同民族用各种材质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展现了古代各民族的聪明和才智。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汉 雁鱼铜灯。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这个环保设计,足见古人的智慧。雁鱼铜灯是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西汉 鎏金胡傅铜温酒樽。一种盛酒器,主要用于温酒或保持酒香。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西汉 彩绘陶壶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北齐 青釉胡人舞狮纹扁壶。这是一件带西域风格的驯狮表演纹饰的瓷扁壶,是南北朝时期盛行胡人舞狮的反映。舞狮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龟形银盒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云凤纹金靴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黑釉剔花罐。通体施黑釉,乌黑光亮。肩部剔卷草纹,腹部缠枝牡丹大朵怒放。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黑釉剔花缠枝纹小口瓶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造型生动,是明代琉璃佳品。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三彩琉璃香炉


“华夏之华”——看山西国宝(上) 蓝釉三彩十八学士登瀛洲珐华罐。珐华器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