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离开抚州我们又去南丰县参观位于盱河畔半山腰的曾巩祠堂(曾文定公祠),原来的曾巩纪念馆就设在这里。可惜由于年久失修不开放。祠堂外有一处天然石室,为曾巩读书岩。石室深丈许,高八尺,宽丈余,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洞,岩前有一块石台,宽阔平坦,石台之上建有亭阁。石柱陶瓦、油漆彩绘、檐牙高矗,民族色彩浓厚。石壁上镌刻着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的“书岩”二字。池边石碑上刻着朱熹“墨池”手迹。


唐宋八大家浮雕




读书岩


墨池

曾巩三兄弟雕像(曾布、曾巩、曾肇)

曾巩祠前的盱江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之一,世称“南丰先生”。
历史上,人们把生于建昌郡(今江西)南丰的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七人合称“南丰七曾”。其中四人与曾巩有血缘关系。曾布(1036~1107),曾巩之弟。中国北宋大臣。字子宣。建昌郡南丰人。登进士第,历任地方官。曾肇(1047-1107),曾巩异母弟,字子开,号曲阜先生。宋建昌南丰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历任吏、户、刑、礼四部侍郎。曾纡(1073-1135)曾巩之侄。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南丰人。北宋丞相曾布第四子,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诗人、书法家。曾协(?-1173),曾巩之侄孙。字同季,号云庄。南丰。南宋诗人。著名宋朝官吏。
另外,曾巩与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还有姻亲关系,临川王家和南丰曾家,都与金溪吴家世代联姻,临川王家也与南丰曾家联姻,但是这个辈分关系极其复杂,绕来绕去反正是亲戚。
曾、王两家上一辈还有着密切来往,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研习学问。但曾巩与王安石在童年、少年并无接触。直至景佑三年(1036),曾巩赴京赶考,才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彼此倾慕,结成挚友。这年曾巩18岁,王安石才16岁。庆历元年(1041),曾巩入太学。写信给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但他科场并不顺利。转年,王安石先登进士第。庆历四年,曾巩祖母卒,就州学。作《上欧阳舍人书》推荐王安石。庆历六年,曾巩作《再与欧阳舍人书》,言:“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再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可以说没有曾巩的举荐,王安石恐怕日后在政治上难有作为。
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於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宋史·曾巩传》说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离开曾巩读书岩我们去了曾巩纪念馆(后来才知曾巩祠堂属纪念馆的一部分)。
曾巩纪念馆距曾巩祠堂不远,是一座集纪念、研究、游览、休闲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也是是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纪念馆为二层带回廊的大屋顶现代建筑。馆内陈展内容包括序厅、江右望族·文儒门第——家世篇、广学坚守·砥砺名行——耕读篇、四方良吏·宦海政声——仕进篇、南丰先生·文定八家——文杰篇、百代贤师·千秋醇儒——传承篇,六个部分。展陈中融入宋代书房元素,将古典气韵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大气典雅的韵味。

第一部分:江右望族·大儒门第——家世篇

曾巩墓志铭

曾巩于王安石的姻亲关系图

第二部分:广学坚守·砥砺名行——耕读篇 (读书岩)

第三部分:四方良吏·宦海政声——仕进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