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石峁遗址以前未曾有过关注,在一档介绍石峁遗址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出土的石雕人像,特别像墨西哥玛雅文化的雨神像,由此勾起了我的兴趣。此行陕北可以路过此地,正好前往一观。事有凑巧,我们同行的一位朋友有一位亲戚就在神木,他认识镇政府的人,所以热情的为我们牵线搭桥,让我们近距离的看了这个重要遗址,并通过讲解更深的理解这处遗址的重大意义。
九月十四日下午,我们游览完高家堡镇后来到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距今约4000年左右,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2019年5月,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可以说石峁遗址的发现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浙江的良渚文化的地位相当。
1976年就被发现的石峁遗址,经过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了石峁城址,这是一处宏大的石砌城址。考古勘探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调查发现,石峁的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成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个。“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现在仍可见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
在2012年的一次考古挖掘对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0余平方米的一座城门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现在这个遗址被罩上铁棚予以保护,我们重点看了这处遗址。
这次考古中发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种类为玉铲、玉璜、石雕人头像等。这是石峁遗址考古中首次发掘出的玉器。玉器就在石墙里,这是个奇特的发现。出土的玉器一种是斜插在的石墙里面,第二种就是在倒塌的石墙堆积里面找到的,所有这些距离地面都比较低。为什么这么做?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砌墙时找平。这么贵重的东西用于砌墙显然是难以成立。另外一种看法,可能是当时石峁人的一种信仰的行为。没有文字只能猜想。遗憾的是在石峁遗址未被发掘前,由于风化与坍塌,许多玉器暴露在地表,被当地的农民捡拾变卖,现在所剩无几了。据说现在有的外国博物馆还收藏有石峁的玉器。
这次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以年轻女性居多,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头盖骨祭祀遗迹在中国新石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
考古中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石雕。这些石雕是嵌在墙面上的。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刻最为传神。这里面就有我觉得像墨西哥玛雅文化雨神的形象。这些石雕存放在考古队内,不允许拍照。不过他们复制了许多石雕嵌在他们办公用房的外墙上。
皇城台还在处于发掘中,不对外开放,我们只是在围栏外看看它宏大的规模。


与墨西哥玛雅文化雨神非常相似的“神面”浮雕(复制品,下同)

类似蛇的神兽浮雕

“人面”雕刻

“人面”浮雕

外城东门遗址


北墩台


堆满颅骨的祭祀坑

门塾(指门两侧之堂)

紝木(指木骨墙筋,起拉力作用。沧桑巨变,如今木骨已朽,只留下墙洞)




石峁古城遗址复原模型



绵延的城墙



外城城墙

玉器出土地点

城墙

主墙(里)和护墙(外)



外城东门遗址复原模型

南墩台

去皇城台

远眺皇城台全貌



皇城台考古遗址


考古工作站

图案浮雕

人面浮雕

牛马浮雕

神面浮雕

狩猎浮雕

人面浮雕

神面图案组合浮雕

兽面浮雕

皇城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