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陕北途经几个古营堡,才知有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说。
据史料记载:“宪宗成化二年三月命余子俊为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九年迁徙延绥镇治于榆林,成化十年闰六月子俊备筑延绥边墙,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共三十六营堡。”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总兵府驻榆林城。延绥镇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是明朝与蒙古人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备蒙古军的入侵,明朝政府曾先后在延绥镇一带数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长城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延绥镇所辖边墙(长城)东起清水营(府谷县北)黄河岸,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吴起、定边诸县,西达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境)界,长一千二百馀里。之间有三十六座大型军事营堡屯兵,史称“三十六营堡”。
这三十六营堡是:
皇甫川堡、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龙州堡、镇靖堡、靖边营堡、宁塞营堡、把都河堡、柳树涧堡、永济堡、新安边堡、砖井堡、石涝池堡、三山堡、饶阳水堡、定边营堡、盐场堡。
此行我们经过或游览了龙州堡、高家堡和镇羌堡、孤山堡四座营堡
九月十日去靖边波浪谷的路上途经明长城和龙州堡。
据《靖边县志》载:明正统年(1436—1449年)间始筑龙州寨,位于今靖边县镇靖堡东40里的龙州乡龙州村,成化五年(1469年)改建为堡。有东西两门,楼铺9座,隆庆六年(1572年)增高,万历六年(1578年)砖砌牌墙垛口。
龙州堡辖长城“三十四里,墩台二十座。”
这段长城,尤其是由堡城向西,经五台麻黄梁诸村至伙场地段,因其行经之地为黄土地貌,所以墙体保存较好。现该堡为龙州村所在地。



明长城墙体顶部

因修路明长城墙体被切断

可能是烟墩



龙州堡连绵的围墙


高大的墙体



九月十四日下午,先去高家堡接一人带领我们去石峁遗址参观,等待时顺便参观了高家堡。
高家堡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是神木县乃至整个陕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明代城堡。高家堡最初是夯筑土城,后在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用墙砖重新包砌。如今的高家堡古城,无论是外面看到的城墙、还是城内的街道与房屋,都保持了当时的格局。
高家堡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在古堡的东、南、西墙各有一座券门,北城无门,建有城垣,东西贯通。这些都是明朝遗留至今的建筑,已经屹立在这里五、六百年了。
城内的街道以中兴楼为轴心,四个方向分别是东、西街和南街、北巷。中兴楼是一座骑街楼,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底层十字洞券通东西南北街,二层是重檐十字歇山顶回廊翘角楼阁。南伸两翼,券窑举阁,石阶勾连。楼建玉皇阁、日月洞、观音殿、老爷殿。骑街四洞上方分嵌石额,东书中兴楼、南书镇中央、西书幽陵瞻、北书半接天。北城墙突一方墩,洞门石额榜书“映北辰”,上建四方平顶建筑一座。我们登上中兴楼,俯瞰整个古堡,古堡街巷尽在眼底。



东门








中兴楼(坐西朝东面)



中兴楼(坐北朝南)

站在中兴楼上看永兴门(南街)

永兴门

东街


北街

映北辰台

西街

老爷殿(关帝庙)


观音殿

中兴楼(坐东朝西面)门额“幽陵瞻”


九月十五日上午前往七星庙,途经镇羌堡和孤山堡。进入镇羌堡停车遛了一圈,孤山堡仅是穿行而过。
镇羌堡位于陕西省府谷县的新民村。与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共称为塞外四堡。
镇羌堡这三个字,顾名思义,完全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而建的军事堡垒,带有浓厚的边塞色彩。1952年,为了民族团结,这里改为了新民村。
镇羌古堡是府谷长城线上最南端的一个军事战略防御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称其为“秦晋咽喉”、“榆关保障”。城堡设置北门、东门、南门三处城门,镇羌堡没有西门。镇羌堡内外儒、佛、道教庙宇建筑多达28处,此外还有戏台七座。南大街戏台楼阁高大,横置一匾刻“遏云楼”,现在的遏云楼是在原有基础上新建的。堡内庙宇大多数损于“文革”十年,失去了古建筑原貌和历史价值。村内的鼓楼、观音寺还是老建筑,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村内还在复建古建筑。在村内看到的三官殿、地藏殿看上去都是后建的。一座大雄宝殿正在复建中,建筑物高大雄伟,估计耗资不菲,不知一个村子竟有如此财力。


镇羌堡为陕西省省保单位

“遏云楼”戏台


鼓楼为骑街楼

鼓楼为陕西省省保单位


三官殿


新建大雄宝殿








观音寺为陕西省省保单位



废弃已久的邮电所

残存的镇羌堡围墙


孤山堡是明长城榆林镇的重要关堡。因居孤山川北侧山坡之上,故得名。今城堡外侧包砖及条石基均巳被拆光,只内部夯土墙残存。除了能看到残存的城门洞外,其余皆随历史的变迁而湮没。


孤山堡为陕西省省保单位

残存的城堡门

残存的孤山堡城墙,还有马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