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回到墨西哥城城内继续游览。
墨西哥城(Mexico
City)是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海拔2240米。当年选此举办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因为海拔问题备受争议,因为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运动员能否适应这个高原城市的气候是个大问题。当会址最后确定下来后,各国立即寻找高原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是个题外话。
墨西哥城与周围的卫星城市被独立划分为一个联邦行政区,称为墨西哥联邦区。墨西哥城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约2200万(含卫星城)(2019年1月),是美洲人口最多的都市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都市区。这座西半球最古老的城市,还遗存着古印第安人文化遗迹。“墨西哥”一词即出自古印第安阿兹特克语“墨西卡”。
在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这样一幅图案:一只勇猛的雄鹰口衔一条蛇傲立于一棵茁壮的仙人掌上。这就是传说中13世纪以前古印第安阿兹特克人在其信奉的战神指引下走到特斯科科湖的一个岛上时所看到的情景。阿兹特克人于是在神所指定的地方填土造田,修堤筑路,于公元1325年建成了特诺奇蒂特兰城,这就是墨西哥城的前身。
特诺奇蒂特兰城在1521年被西班牙人占领,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后西班牙殖民者在废墟上修建了许多欧洲式宫殿、教堂、修道院等建筑,并给该城取名为墨西哥城。特诺奇提特兰原本是一个以特斯科科湖中的小岛为中心,逐渐填湖建造出的水上城市。西班牙人在征服此地后,将湖面大部分的区域都填平,因此今日的墨西哥城绝大部分的市区都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回填土之上,对于地震之类的天灾特别没有抵抗能力。
1821年,墨西哥独立时将墨西哥城定为首都。18世纪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30年代以后,高楼大厦相继拔地而起,已经嬗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墨西哥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名胜古迹众多。为此1987年将墨西哥城与赫霍奇米尔科历史中心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十六世纪时,西班牙人在特诺奇蒂特兰的废墟上建造了阿兹特克首都。这个城市是今天世界上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除了五座阿兹特克庙宇之外,这里还有大教堂,以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建造的大厦,如精美艺术品之宫。赫霍奇米尔科在城南二十八公里,那里密集的运河和人造岛屿说明,阿兹特克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居住的地方。”
昨天下午参观人类学博物馆之前游览了XF广场,今天离开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又参观了三文化广场。这两处都属于墨西哥城庞大的世界遗产中的组成部分。
墨西哥城被狡诈和贪婪的埃尔南·科尔特斯为首的西班牙人占领后,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其后,科尔斯克在阿兹特克人中心祭坛的废墟上建立起教堂和广场,这就是现在的XF广场。
XF广场是墨西哥城的中心,是墨西哥城的主广场,得名于1812年西班牙XF。就和西班牙哪里都有“马约尔”一样,墨西哥其他许多城镇的主广场都称为“索卡洛”,所以XF广场也通称为“索卡洛”。XF广场呈正方形,面积57600平方米,是世界最大广场之一。XF广场北侧是墨西哥城主教座堂(又称大都会教堂),东侧是国家宫,南侧是联邦区大楼,西侧是原门户商品交易所,西北角是国家典当行,东北角是大神庙遗址。今日的宗教活动如圣周(西班牙的复活节,从棕枝主日至复活节的一周)和耶稣圣体节,接待外国元首,国家庆典活动,均在此举行。
在XF广场我们入内参观了其中的主教座堂。
墨西哥城主教座堂是美洲最大和最古老的主教座堂。建在从前的阿兹特克神庙上面。始建于1573年,即西班牙征服特诺奇蒂特兰不久,一直到1813年才完成,可以说这座教堂的建设几乎贯穿了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自1573年至1813年的建设中,这座教堂被三种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所主导,分别为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是一座风格混搭的建筑。墨西哥城主教座堂坐北朝南,有2个钟塔、1个中央穹顶、3个大门、5个中殿、51个拱顶和16座礼拜堂。每座礼拜堂有各自华丽的祭坛、绘画和雕塑,座堂还拥有2台18世纪巨大的管风琴。教堂内有两个华丽盛大的祭坛、一个圣器收藏室以及一个唱诗班。

墨西哥城主教座堂




入门处的祭坛



管风琴,曾经是美洲最大的










主教座堂旁的礼拜堂
国家宫是墨西哥联邦行政机构所在地。国家宫长200余米,红色立面。自阿兹特克帝国以来,这个地点一直是墨西哥统治者的宫殿,目前建筑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取自原来阿兹特克的特诺奇蒂特兰君主蒙特祖马二世的宫殿。遗憾我们无缘进去欣赏出自大师迭戈.里维拉之手的九幅壁画了。

国家宫
我们来到墨西哥城是11月9日,距墨西哥的亡灵节过后才一周,这里还摆设着亡灵节的祭坛和饰品。
亡灵节是以印第安土著文化为主导的,并与西班牙文化结合的产物。印第安土著的亡灵节在每年七八月间。土著人认为,只有善待亡灵,让亡灵高高兴兴地回家过个节,来年活着的人才会得到亡灵保佑,无病无灾,庄稼也会大丰收。西班牙人来到美洲大陆后,他们把西方的“诸圣节”、土著的亡灵节以及土著的一些陪葬和祭祀风俗结合起来,创造了今天的亡灵节,日期定在11月1日和2日。如今在墨西哥和其它拉美国家,每年的11月1日是“幼灵”节,是怀念故去的孩子的节日,2日是“成灵”节,是大家缅怀故去的成年人的日子。墨西哥的这一节日,既与西方的“万圣节”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表现了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
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这不但成为带有墨西哥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也表现了墨西哥人的价值与哲学观念。墨西哥人是从古代印第安人的哲学中继承了这种对生命的看法。因此,他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生命周期的完成,一年一度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每年的亡灵节,就是这样一种阿兹特克人的哲学观念和习俗的再现。人们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墨西哥有一个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讲的就是亡灵节的故事,很是好看。我在往返的飞机上先后看了两遍。可惜,在墨西哥我们与现实版的亡灵节仅差了一个星期,失之交臂了。
墨西哥人向死而生的哲学态度我非常赞赏,如此达观,何忧之有,何能不乐!

这里还摆放着亡灵节未拆除的祭坛

《寻梦环游记》电影招贴画
我们还在市中心参观了三文化广场。之所称其为三文化广场是因为广场上有印第安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地时的文化及现代文化三座不同时期的建筑聚集在一起。这三个文化建筑分别是:原住民阿兹特克的特拉特洛尔科金字塔(仅剩地基),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圣地亚哥教堂和现代高楼建筑特拉特洛尔科68纪念馆。
特拉特洛尔科曾是墨西哥谷地最大的公共集市,这里曾建有的七座金字塔神庙呈梯级分布,当然现在仅剩下废墟了。圣地亚哥教堂是由圣方济各会在1524年建造的,经过将近五个世纪的风雨剥蚀,使这座欧洲建筑物也显得老态龙钟了。特拉特洛尔科68纪念馆,以前曾是外交部大厦。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于2007年10月将其开设成纪念馆。
(有关这个纪念馆的内容还请大家在网上查一下,这里不便叙述)

三文化广场

圣地亚哥教堂

特拉特洛尔科金字塔废墟


原外交部大楼,现在的特拉特洛尔科68纪念馆
参观三文化广场之前,导游还特意安排让我们参观了豪华的中央邮局,同时外观了国家艺术博物馆。
富丽堂皇的中央邮局是意大利式的宫殿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建于1902年。是墨西哥城市中心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内部装饰富丽堂皇,谁会想到这是正常对外营业的邮局呢?特别是那对称的弧形楼梯气派的让你疑惑这哪里会是邮局?
国家艺术博物馆建于1900年。前面小广场的中央立有一尊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Carlos
IV,1748-1819年,1788-1808年在位)的骑马雕像,这是由18世纪末西班牙雕刻家、建筑家曼纽尔.托尔萨(Manuel
Tolsa,1757-1816年)创作的,所以这个小广场也被称作托尔萨广场。墨西哥城的主教座堂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位于街口的老邮局

老邮局内部,非常豪华





国家艺术博物馆

卡洛斯四世雕像
离开三文化广场我们有幸遇到原住民盛装的朝圣游行,非常的热闹。他们头戴长长的羽冠,身穿艳丽的彩服,手持燃起的香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行进着。队伍中还有人举着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像,看来天主教已在这里扎下根,与当地民俗结合在了一起。队伍很长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跟着喧闹的队伍走过了一条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