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曾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从中学时期知道拜占庭这个名字就感到非常古老非常神秘。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一直成为我心目中拜占庭的形象符号。2014年去北欧曾在伊斯坦布尔转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专门来此旅游,所以在机场内买了个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瓷盘以作纪念。今天真的到了这个地方,难掩内心的兴奋。
伊斯坦布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又通过架起的桥梁把亚洲和欧洲大陆联系在了一起。地跨欧亚正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从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可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经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在2000年间的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这里成为古丝路欧亚大陆的中转站。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尔建于公元前668年,旧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庭,后来经过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取该城后,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从那时起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催生了土耳其共和国。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迁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尔仍然是土耳其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
这些古老而漂亮的建筑无不强烈的体现着融汇在一起的东西方文化符号。
伊斯坦布尔众多的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收藏,要想大概看过来恐怕要用半个月的时间也不够。而仅有一天的旅游时间只好是安排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了。
由于头天入住酒店较晚,所以上午九点才出发。上午游览参观了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下午先参观了多玛巴切新皇宫,后乘游船游览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我们首先来到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因清真寺内墙壁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1609年,14岁即位的艾哈迈德苏丹命令建筑师迈赫迈特·阿加(Mehmet
Aga)在原来的阿伊舍苏丹的王宫上修建一座能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媲美的清真寺,以证明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1617年,清真寺完工。这座清真寺气势恢宏,装饰奢华,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它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是拜占庭文化和奥斯曼伊斯兰文化完美相结合的建筑。如果没有四周六座高耸的宣礼塔,就会被看成一座东正教教堂。可以说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蓝色清真寺的模本。据说建造蓝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铁钉,400年间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安然无恙。
清真寺的宣礼塔数量是有等级限制的。最高等级麦加清真寺是六座宣礼塔,而年轻气盛的艾哈迈德苏丹任性的把蓝色清真寺也建成六座宣礼塔,无疑有僭越之嫌,引起质疑。据说艾哈迈德苏丹非常珍爱他所建的这座清真寺,不愿去掉一座宣礼塔而影响整座清真寺的美观,后来他出资给麦加清真寺又加建了一座宣礼塔,从而保住了蓝色清真寺的六座宣礼塔。
此行土耳其一路上到处看到数不清的清真寺。据导游讲,有四座宣礼塔的清真寺是政府建的,两座的是地方建的,而一座的是个人集资建的。

正门



模型

正面及广场

回廊和宣礼塔

参观入口

入口内

华丽的穹顶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宏大的礼拜仪式(来自展板的照片)

蓝色清真寺的结构图

蓝色清真寺侧面全景
参观完蓝色清真寺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此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它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是君士坦丁皇帝所建,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现在看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应是查士丁尼时代所建,距今已有近1500年了。
圣索非亚大教堂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穹顶的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从而达到在室内不用柱子来支撑,制造出广阔的空间。这是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出来的。他们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正是他们精心巧妙的设计发展了世界建筑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你站在教堂内仰望穹顶,不由会感到天界的崇高与神圣,作为个体显得是那么的卑微与渺小。
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即壁龛)、敏拜尔(即宣讲台)及外面的四座宣礼塔。一战后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建筑重新以博物馆的身份对世人开放。由于后来的修复,部分被用灰浆遮盖的壁画也裸露了出来,显示出曾经作为基督教堂的真容。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我心中最喜欢的西方建筑之一,一直向往之。进入教堂后,加快脚步,想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到更多的东西。教堂正在修缮,主厅一侧的空间竖起了脚手架,但这不妨碍它的宏伟。
从蓝色大教堂看圣索菲亚大教堂

雄壮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参观入口处

教堂外廊

充满历史的气息,不知有多少神职人员从这里走过

二层回廊

从二层回廊看大厅

从二层窗户看教堂小穹顶

通向一层的过道

脚手架

教堂外侧厚重的扶壁,以顶住穹顶对外墙的推力。

教堂侧面
午餐后我们又前往游览多玛巴切新皇宫。
在进入新皇宫前经过一个小广场,这里是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曾经是君士坦丁堡赛马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一个罗马竞技场,是当时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
广场上有三个历史遗迹,即埃及方尖碑、蛇柱和墙柱。
埃及方尖碑,又叫迪克利石碑,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石碑,迄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这块方尖碑在约公元前1490年,埃及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竖立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公元390年拜占庭国王狄奥多西一世把它从埃及搬到这里。原石碑32米多,为方便运输,截去了一段,现只有20米。虽经几千年风雨,目前这座方尖碑依然完好。

埃及方尖碑

方尖碑基座浮雕

铭文
在公元10世纪,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赛马场的另一端,兴建了另一座方尖碑。最初它覆盖着镀金铜牌,但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被拉丁军队洗劫并将其熔化。这个纪念碑的石质核心幸存了下来,被称为墙柱,可能因为它是砖砌的。

墙柱
在两个方尖碑之间有一个青铜蛇纹柱,半截在地底下,绿色的柱身由三条相互缠绕的蛇组成,外形很像麻花或粗绳。这是来自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这座祭坛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人为了庆祝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而建。其顶端原是由三个蛇头支撑的金碗。君士坦丁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间。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蛇头在17世纪末被破坏。后来部分蛇头被复原,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

蛇柱
在伊斯坦布尔有两个皇宫,一个是托普卡珀皇宫,被习惯称为老皇宫。另一个就是多玛巴切皇宫,被称作新皇宫。公元1478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麦赫迈特,修建了托普卡珀皇宫。此后的400年中,奥斯曼帝国的历代苏丹在这里统治着帝国。老皇宫现在成为博物馆。
多玛巴切皇宫始建于1843年,1856年完工。多玛巴切的意思是“填海而造的花园”。这一时期正是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期,但皇宫内部的极尽奢华,与国力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反差。为了建造多玛巴切宫,奥斯曼王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耗资十亿马克,并为此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曾在这里居住、办公,直至病逝。此后,多玛巴切宫被修复并改建成了博物馆。
遗憾的是两个皇宫在行程中只安排了一个,当然是由于时间不够。
多玛巴切新皇宫,虽然和欧洲的许多皇宫比起来它的规模并不大,但其奢华程度令人惊叹,据说为了装饰整个宫殿,一共用了十四吨黄金和四十吨白银。经过160多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新皇宫里面的装饰摆设包括窗帘都是世界各国的皇室送的。据说现在皇宫内所有物品都是真品,依然是当年的物品。当然也是不能触摸的。那些门把手或座椅扶手也许还留有当年苏丹的手印。皇宫内部华丽的装饰,精美的藏品让人眼花缭乱。遗憾的是室内不允许拍照,所以只能说是看过了,所有的记忆就汇集成一个成语—金碧辉煌。唯有记忆深刻些的是当时位居世界第一,重达4.5吨的水晶吊灯。因为这个水晶吊灯,多玛巴切新皇宫又被称水晶宫。据说这个灯一般一年开两次,当有重要人物来访时会在这里举办国宴,最近一次接待的是奥巴马。据说中国的成龙在这里受到过款待。

皇宫外的钟楼

皇宫大门

大门拱顶

第二道门

皇宫前的喷水池

新皇宫



新皇宫紧临博斯普鲁斯海峡



出大门
离开多玛巴切新皇宫我们前往游船码头,乘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