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骆驼城我们上连霍高速一路向着西北方向行驶,经过550公里的行程来到星星峡,由此开始进入新疆。又经过200公里的行程来到我们新疆行的第一站——哈密。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哈密古称西漠、古戎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没来之前从未关心过哈密在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名称,但来此还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谜。2011年游览河西走廊,在酒泉看到鼓楼四面的门额上写有“东迎华岳”“南望祁连”“西达伊吾”“北通沙漠”,其中三个一看就明白,唯有这“西达伊吾”不明就里。今天才知道伊吾乃哈密也,真是孤陋寡闻。此行我们还真的经酒泉“西达伊吾”了。如今哈密下属还保留着一个伊吾县,历史痕迹犹存。

2011年拍摄的酒泉鼓楼,朝西的门额上题写“西达伊吾”
到哈密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了,在北京已是太阳开始落山的时间,而这里的太阳还在高悬。两个地方的时差有两个小时,我们正是利用这个时差一路上游览了不少地方。我的同伴形容说:“我们是北京时间出发,新疆时间收工”。
在哈密我们先后游览了哈密王府、回王陵和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
“哈密王”,亦称“哈密回王”,是清代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哈密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那时的新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这一公开叛乱。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有其关键的战略地位。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倒向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猛烈报复。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额贝都拉敏锐地意识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清王朝必将战胜葛尔丹。额贝都拉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于是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康熙的阵营。最终葛尔丹失败自杀。因额贝都拉“有大勋于国”,康熙封他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达尔汗”,意思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领,代表清王朝坐镇哈密,从而开创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
哈密王府是在原蒙古王府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四十五(1706年)建设的。民国19年(1930年)6月,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病故。次年,农民暴动,驻哈密省军进占回城,将这座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回王府付之一炬,夷为平地,连有数百年历史的“贮藏经典之库”也随大火化为灰烬。如今的哈密王府是2005年重建的。
由于是重建的,兴趣大减,只是随意的转了一下,王爷台也没上去。







回王陵与哈密王府相距不远。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清封一等札萨克达尔汗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历代哈密回王室的墓地。哈密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拜、小拱拜和大礼拜寺(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组成(拱拜为维吾尔语墓穴的意思)。大礼拜寺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拔专款修建大拱拜。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四角为塔柱,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拜风格迥异。回王陵建筑充满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哈密王历史陈列馆

小拱拜

大拱拜(七世回王墓)

回王墓穹顶

大礼拜寺



对于十二木卡姆以前没有接触过,原来我还以为是维吾尔族的十二种乐器,实际不是,简单地说应该属于一种套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民间古典歌舞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所以每个地区的木卡姆还不一样,哈密地区的木卡姆是其组成部分。另外,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可大致分为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地区等几大类类别等,但就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看来这还是个世界话题。以上这些有关木卡姆知识摘自于网络,这么多仅是个大概念,她应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音乐体系。
哈密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是一座现代建筑,但其构思巧妙施工精细,整体建筑造型与浮雕充满了伊斯兰与音乐的符号,我们三个人不约而同的对其推崇备至。
据有关介绍:该中心建筑外形设计主要突出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上圆下方,建筑顶部有一个硕大的维吾尔族手鼓覆盖,其下由四个夸张放大了的哈密木卡姆演奏中最经典、最有特色的乐器哈密艾捷克、哈密热瓦甫支撑。手鼓顶的底部以圆心点为半径向周围辐射出12根轴线,这代表了哈密麦西热甫独有的车轮舞的象征寓意,12根轴线则代表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十二个套曲;顶部的手鼓向上摆放,下平上凹,象征了哈密独有的青苗麦西热甫中盛放、传递青苗的托盘。托盘周长全长165米,其上用浮雕展示了哈密木卡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建筑一层上主体四周巧妙结合维吾尔族传统回廊建筑形式,建筑正面用六根绿色柱子支撑,“六”代表了维吾尔族人民民俗生活中的吉祥数字,绿色代表了和平、希望和安定,寓意了今天和谐美满的生活。回廊四周和建筑主体上采用的廊柱、藻井、漏窗等的风格均采用了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我们参观了这个传承中心。对于十二木卡姆我们虽然不懂,但我们很喜欢。
大约七点半我们结束了游览,这时相当于北京下午五点半。不算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