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完文庙从后门出来往北经东营庙就是城隍庙。韩城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扩建,此后曾多次重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城必有隍,据史载城隍的普遍信仰源自隋唐。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彰善惩恶之神,为道家所供奉。在封建社会的民间理念中,阳间的事由县官管,那阴间的事就由城隍管了。所以在汉人居住的城市中均会有城隍庙,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流变有的已经毁掉了。现在打开百度搜索“城隍庙”一词,就会有58个有名有姓的城隍庙供你查询,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大全。一般的城隍庙内均供奉城隍神像,同时展示阴间各司刑具和正在受刑的恶鬼泥塑,门柱上刻着善恶报应的对联等。这些都是让人有所敬畏,有所忌惮,劝人远恶向善。在如今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讲讲报应也不失为一种劝诫。
韩城城隍庙为三进院落,由南至北有琉璃照壁、照屏门、东西牌坊、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建筑。
城隍庙大门临街南为大型琉璃照墙。照墙分左右,中间夹着一个木牌楼,名曰壁屏门。这种形式以前未见过。壁屏门对着城隍庙的门额书“武靖华夷”四字。看此言与城隍似无关系,倒是与关老爷很贴切,莫不是此照壁与牌楼是东营庙的,不得而知,先将此疑问搁置于此吧。
大门前为街巷,巷中东西各有一木牌楼,坊额上,东书“监察幽明”,西书“保安黎庶”。
庙门是三门并列,正门和左右掖门。正门匾书“城隍庙”,左右四墙面书“彰善瘅恶”四字(见题图)。门内两侧各塑门神一尊。

1·琉璃照墙和照屏门
2·西牌坊和山门(右)

3·门神

4·门神
进大门是第一进院,建有政教坊,为单檐悬山卷棚顶抱厦式结构。坊两侧塑有力士像。坊前院落为举办庙会时商贾活动之地。

5·进山门是长长的甬道

6·政教坊

7·力士

8·力士
威明门是城隍庙的二门,也是仪门,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明间辟门,两侧是“曹官”和“宪天”的塑像,昭示森严。

9·威明门

10·曹官

11·宪天
第二进院主建筑是广荐殿,单檐悬山式,说是殿,但前后穿堂无墙。左右山墙上书有大字“鉴”和“靈”字。殿前为广场,是庙会主会场。现有西戏楼,重檐十字歇山顶,巍峨壮观。原东、西各有戏楼,南有钟鼓楼,现钟鼓楼及东戏楼均已不存。

12·广荐殿

13·

14·

15·西戏楼
过广荐殿是第三进院。主建筑是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三殿前后相连。德馨殿即拜殿,单檐歇山式结构,是县令、缙绅拜谒场所。灵佑殿为城隍庙正殿,是城隍爷听政所在的大堂,殿内东西墙壁画有审判司、罚恶司、赏善司和检察司的画像。含光殿又称寝殿,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封前汉纪信为城隍爷,因此内供纪信城隍爷铜坐像。按殿前悬挂的布标算,此铜像距今有372年了。

16·德馨殿(拜殿)

17·灵佑殿(正殿)(城隍听证之所)和含光殿(寝殿)

18·正殿东墙画“赏善司”和“检查司”

19·正殿西墙画的“罚恶司”和“审判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