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庙走到最后就还有一个寿皇殿和一个堂子了。
寿皇殿
寿皇殿位于景山的后部,即现在少年宫的地方。寿皇殿原在景山的东北,明代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普通游幸的地方。
清代康熙皇帝把寿皇殿作为检查射箭的场所。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把他的“御容”奉祀在殿中。乾隆登极后,又把雍正的“御容”也摆在殿中。这样,殿内就有了二朝皇帝的图像,该殿的作用也随之重要起来了。当时的殿宇只有三楹跨度。乾隆皇帝决定改建寿皇殿,并规定作为奉祀“神御”的殿堂。
乾隆十四年(1749年)春季开工,冬季竣工,中轴线上建起了一座九楹寿皇殿。左右山殿各三楹,东西配殿各五楹。碑亭、井亭各二座,神厨、神库各五处。大殿正前方有戟门五楹。再前是三个门洞的正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和三间四柱九楼雕兽夹杆石的牌坊三座。改建此殿,传说是拆用明陵的木料。
辛亥年以后,民国政府成立古物陈列所时,曾把殿内所奉“御容”全部没收,作为展品。为此曾遭到清室遗老遗少们的多次抗议。
解放后,寿皇殿一组建筑改建为北京市少年宫。几十年来,寿皇殿及其宽敞院落,一直是少年儿童校外活动的乐园。
由于不对外开放只好在随墙琉璃门和牌坊前拍了两张照片;然后爬上万春亭俯拍了寿皇殿全景,只见建筑紧凑格局清晰。最近少年宫开始迁往龙潭湖,但愿经修缮后开放可近观一睹真容。

1·寿皇殿大门

2·寿皇殿前的牌坊

3·牌坊前的石雕·不知原来作何用处

4·景山万春亭上俯拍寿皇殿·牌坊、大门、戟门、寿皇殿以及山殿、配殿、碑亭等清晰可见。
堂子
堂子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贵宾楼所在地。堂子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供奉清入关前战死的四位祖先的遗物。清朝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祀、誓师,当时称"谒庙"。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于《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堂子也在使馆区范围内。清帝碍于面子,不得已将堂子移建于南河沿。祭堂子的习俗一直到博仪逊位才结束。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

5·南河沿口的北京饭店贵宾楼就是以前“堂子”的所在地
另外,从网上找到两张照片,一张是堂子的平面图,一张是堂子的旧照,以弥补旧踪难觅的缺憾。

6·堂子的平面图

7·堂子旧照
(以上文字资料辑录于百度)
结语:
从今年初去先农坛而萌生走一走九坛八庙的想法,转眼间一年了,隔三岔五的总算走了一遍。可以说收获不小,起码是对明清皇家的祭祀文化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
九坛八庙均属于皇家的祭祀场所。九坛的祭祀是封建统治者畏天命求上苍祈神明以求风调雨顺江山永固,而八庙的祭祀则通过敬祖尊孔礼佛来主张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最后对北京九坛八庙的始成梳理一下:其基础形成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的永乐年间(实际是将南京的那套挪到北京来)。而嘉靖年间通过“更定祀典”,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从而固定了九坛的格局。清续明制,康熙和乾隆又对庙祭进行了增设,形成了八庙。可以说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嘉靖、康熙、乾隆是形成京城九坛八庙的皇家祭祀文化主要的三位皇帝。这三位皇帝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位时间都很长。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除万历皇帝以外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加上做太上皇3年,共在权力高峰上呆了63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由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在位时间长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琢磨这些事情,而且时间越长越不自信,更要求神灵的相助。
走过九坛八庙后,我与经常跑到外地去游览参观的人文景观相比较,深深的感觉到京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辈子哪儿都不去也看不完,其实最精彩的就在你的身边。
附:九坛八庙始建时间
九坛:
祈谷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明嘉靖九年“更定祀典”前为天地坛
社稷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先农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明嘉靖十一年增建天神坛、地祇坛
太岁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天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明嘉靖九年“更定祀典”建圜丘坛为天坛
地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
日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
月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
先蚕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现址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
八庙:
孔庙
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嘉靖九年(1530年)增建崇圣祠
太庙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奉先殿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历代帝王庙 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年)
堂子
建于清顺治元年
(1644年)
传心殿
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雍和宫
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王府,后改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寿皇殿
建于清乾隆十四年 (1749年)
如有兴趣可见拙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