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和宫是北京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内八庙中唯一的佛教寺庙。但它与其他寺院不同,有着不一般的身世。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注:内官监是明代宦官组织的单位名称,内官监相当于外廷的工部),康熙将其拨给胤禛作为府邸。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进府邸,取名“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和宫改为行宫后,在原来东书院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规模几乎与雍和宫相当。由于雍和宫规格的不一般,使得东书院各殿房陈设,如桌案、围屏、宝座、古玩等都和故宫一样。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东书院被日本人所烧,大量物品也都被日本人抢走。这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又一罪行之一。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建筑群形成于清代。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雍和宫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坊、昭泰门、雍和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建筑,另外两侧还建有钟鼓楼、东西碑亭、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东西配殿、戒台楼、班禅楼、雅曼达嘎楼、照佛楼、延绥阁、永康阁、绥成楼以及东西顺山楼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牌坊
雍和宫的入口伫立着三座高大牌楼北面一座,东西各一座;南面是一座高大红色影壁。过牌楼有方砖幔成的甬道,称为辇道。在将近辇道尽头的东侧红墙外,是清代寺内最大的佛仓——阿嘉仓。佛仓,意为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区的大活佛来到北京,都有一处驻京的行馆。这行馆分为三种,一为“城内本寺佛仓”,二为“城外本寺佛仓”,三是“赐居佛仓”,雍和宫的佛仓当属“赐居佛仓”。现在的阿嘉仓游人止步,是老年僧人的住所。

1·北面牌坊,现为雍和宫入口

2·西侧牌坊

3·东侧牌坊

4·辇道

5·原来的阿嘉仓墙门
昭泰门
顺甬道往北走到尽头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进昭泰门内左右两侧是钟鼓楼,东西外侧是厢房,东西厢房中部是阿斯门(王府的旁门)。鼓楼前有一口巨大的铜锅,是昔日寺院熬腊八粥用的,十分引人注目。往北左右各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石碑上。

6·昭泰门

7·鼓楼

8·鼓楼前昔日用于熬腊八粥的大铜锅

9·钟楼

10·铜钟·不知是否是原来挂在钟楼上的那口钟

11·西厢房和西阿斯门

12·东厢房和东阿斯门

13·东八角碑亭·碑文用满汉文字记述的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起

14·西八角碑亭·碑文用蒙藏文字记述的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起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竖匾。雍和门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天王殿。殿前左右有青铜狮子,耳朵是耷拉着的。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这些与汉传佛教的布局完全一致。

15·雍和门

16·乾隆书写的“雍和门”匾额

17·门前的青铜狮子
雍和宫大殿
穿过雍和门,首先看到正对着的是一个高大的香炉和御碑亭。御碑亭(又称四体文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内矗立一座高六米的巨大石碑,碑文用的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策略。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绕过御碑亭,有铜鼎、青铜须弥山和主殿雍和宫。青铜须弥山置于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须弥山是梵文
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成为“雍和宫”,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三尊高两米的铜佛,两侧汉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罗汉。这三尊铜像为“竖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东边上首是燃灯佛代表过去的佛,西边弥勒佛是代表未来的佛。雍和宫大殿月台两侧还竖有挂经幡的嘛尼杆。院内还有许多古槐,据说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建设国子监辟雍的过程中,有51株槐柏准备伐除,乾隆皇帝知道后,当即下谕:凡能移栽的幼树,不准砍伐。就近移植于太学门外、雍和宫,余下不能移植的大树,要利用到辟雍工程上去。雍和宫的古槐即是在那时从国子监移植过来的。

18·香炉和御碑亭(四体文碑亭)

19·四体文碑

20·嘛尼杆

21·嘛尼杆石座

22·雍和宫大殿·月台周边围以琉璃砖矮墙,而不是汉白玉围栏

23·雍和宫大殿前的铜须弥山

24·雍和宫匾额
四学殿
雍和宫大殿前院东西两庑是“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四学殿的主供都是宗喀巴大师像。其中讲经殿左右伴供的是白伞盖佛母像和绿度母像,密宗殿伴供是宗喜饶僧格像(宗喀巴大师的杰出弟子)和文殊菩萨像。时轮殿伴供的是克珠杰像(一世班禅)和甲曹杰像(此二位为宗喀巴大师的杰出弟子)。药师殿伴供的是药师佛像和无量寿佛像。现在时轮殿和药师殿正在油饰不开放。

25·讲经殿(西)·是本寺院僧人学修显宗的场所

26·密宗殿(东)·是本寺院僧人学修密宗的场所

27·时轮殿(西)·是本寺院僧人学修天文和历法的场所

28·药师殿(东)·是本寺院僧人学修藏医学的场所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