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月前枇杷熟了的时候,听说塘栖的枇杷最好,塘栖又是著名的古镇,所以决定去一趟。塘栖虽远但交通很方便,在黄龙集散中心乘307路,到上塘路口再转342路一直就到了位于余杭的塘栖镇。车上人很多,大多数是银发族,乘车不花钱,乐得远足。他们之间是熟人,所以高分贝的聊天一路不断,让你连报站声音都听不清,这是杭州公交车上的一个特色吧。
到了塘栖不是想象那样马上眼前就是一个水乡古镇,而是和千城一面的建筑一样,没有特色。实际上塘栖古镇在运河边上,是个和此处百姓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独立的旅游区。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古镇中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历史上塘栖交通均以水路为主,人来货往无不借助于船只。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四邻八乡的物产都顺着河流来此贸易,集散于镇上。清代至民国,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朝市、晚市、香市、庙会市支撑起半壁江山,成为江南水乡著名的水路码头。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
塘栖古镇与拱宸桥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规模要大许多。景区主要是围绕着古广济桥展开。
镇中心的广济桥横跨运河,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前为一条不长的仿古街道,但道路宽阔,两侧为商铺。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于塘栖大旱之年所建。桥头右侧有一戏台,不知历史上曾经有无。过桥沿运河的水北街为保存较为完整的老街。过桥直行是新村弄,街道不长,但两侧店铺密集。(未完)

1·广济桥前的仿古街道

2·广济桥·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

3·

4·广济桥桥南的郭璞井和大戏台

5·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当然这是新的。郭璞可是中国风水学的鼻祖。

6·大戏台

7·广济桥·精美的桥墩防撞石

8·广济桥·古朴的桥面

9·广济桥左

10·广济桥右

11·远望广济桥

12·桥北

13·水北街

14·

15·街上有创始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百年汇昌”老店

16·

17·街上的过街楼

18·

19·正在包肉粽

20·价格不菲的草鞋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