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坛
记载中月坛的原有格局是这样的:外周有坛垣,即内坛墙,周长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内坛墙东、北开天门二座,即东天门、北天门。东天门外正东建栅栏门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门外有照壁一座,东角门一座。东北为光恒街牌坊。外围墙东自坊东抵坛垣东南隅,长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坛垣西北隅,长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恒街而南,折向西,再向南达坛北门,与门内神路相接。祭坛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铺设白色琉璃,代表月亮,与日坛祭坛的红色琉璃相对。祭坛东、南、西、北四方各设白石阶六级。祭坛周围有壝墙,方形,周长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墙四面各开棂星门一座。正东之棂星门为三门六柱,西、南、北三门则均为一门二柱,柱和楣阈为白石制。扉皆为朱棂。壝东门内有鼎、炉各二座,东门外北有瘗坎、铁燎炉各一座,壝北门外正北有铁燎炉一座。壝南门外之西为神库东向三间,神厨北向三间,其东南有井亭一,北向。有墙垣一重,设一门东向。其西有宰牲亭三间,也有一重墙垣,设一门东向。两个院落之间有一角门相通。壝南门外为祭器库、乐器库,各三间,彼此相连,均北向。壝东门外之北为具服殿三间,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间,东西向;四周围绕宫墙,宫门三间,均南向。东门西北有钟楼一座。

(月坛平面图)
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被拆毁外,其余如东北两天门、具服殿、钟楼、坛墙被修复;神库等古建筑尚存,但被单位占据圈了起来,从外面看已残破。
月坛的整体布局正好与日坛相反,以西为上。东天门正对祭月坛由神路连接。皇帝祭拜时不走东天门,而是走光恒街向南到坛墙折向西到北天门,进北天门向南入月坛。北天门甬道向南与神路垂直相接,甬道东侧为具服殿,西侧为钟楼。
东天门和北天门均为三券门式。朱红墙壁,歇山调大脊,单檐绿琉璃筒瓦,檐下彩绘旋子彩画。砖砌发券门,木门饰九横九纵门钉。北天门外原有照壁一座,东侧原有东角门一座,东天门外正东原有栅栏门三座,照壁一座,现均已不在。现两座天门已经修缮完毕,但东天门的券门已改为方门。
皇帝和官员进入月坛前所走的光恒街位于北天门东北,东天门北。街两侧均砌以砖墙。街北原有牌坊,称礼神坊,清朝时易名“光恒坊”,坊前界以朱栅,该牌坊于1953年被拆除。这些随着时代的变迁均已不在了。在金元时代这里是一条官道。明代建都北京以后,建立了月坛。按照旧时的规矩,通向坛门的主道,称为神路,或神路街,或称礼神路。今南礼士路即当年通往月坛的主路,明代称礼神街,清代称光恒街。依此可推断“礼士路”来源于“礼神路”似为不误。

1·东天门·已改为方门

2·北天门
具服殿修葺一新,但不开放。具服殿南开三座宫门,因见东侧门虚掩就进了去,院内无人。具服殿正殿三间,坐北朝南,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斗栱,梁枋施金凤和玺彩画,正中悬“具服殿”匾(据说是原匾);左右配殿各三间,殿顶覆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施旋子彩画。外设宫墙,形成院落。

3·具服殿·宫门

4·具服殿·正殿

5·具服殿·匾额·金凤和玺彩画

6·具服殿·西配殿

7·具服殿·东配殿
钟楼经过修缮,共两层,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据说二层原有一尊铸造于明代的黄铜大钟,后来移至大钟寺保存。现在钟楼内的大钟是按照原来大钟的形制专门定做的。

8·钟楼
祭月坛是月坛的核心建筑,其壝墙与日坛祭日坛的壝墙不同,日坛是圆形,月坛是方形。月坛的祭坛如今只可见残破的壝墙和东、北棂星门。祭月坛于1960年被拆除,并于1966年建起央视发射塔台,为央视备用发射塔,至今仍然占据坛址,据说央视方面以迁移前必须先建好新的备用塔为由,拖延迁出,使祭坛无法得到重建。壝墙内还建有办公室等建筑。东棂星门三门六柱被安装上了大铁门,北侧壝墙被盖房子利用接高了一截,北棂星门因盖房子也被砌死。时至今日作为全国文保单位的月坛如此惨相大不应该,也令人痛心。天子脚下皇家文物的如此境遇,可推及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的状态。

9·神路和建在祭月坛上的铁塔
10·被铁门堵死的东棂星门

11·被砌死的北棂星门

12·被破坏了的壝墙
祭器库和乐器库位于壝墙南门外,祭器库在西,乐器库在东,建筑彼此联檐通脊。神库、神厨、井亭、宰牲亭位于坛垣内西南隅的两个院落中。因这些院落也被占用,建筑没有修复不能开放参观。
13·祭器库和乐器库·此图为乐器库的东山墙·院内为神厨屋顶·再远处为神库屋脊
14·院墙内是宰牲亭屋顶
据记载,月坛的内坛墙在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全面的修缮和改建,后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南、北侧的坛墙都被拆毁,西侧也因单位及居民占用而遭破坏。月坛公园一直以铁栅栏作为园墙。2004年开始的改造重建了坛墙的绝大部分,重建的坛墙用传统工艺制成的二城样砖糙砌而成(注:百度百科写的是“二重样城砖槽实砌而成”疑为有误)。在施工过程中,考古专家还在西侧坛墙上发现了一段明代坛墙遗存。当时的坛墙结构是夯土墙芯,外面一层包砖。现在这段土墙址用玻璃框保护在新建的坛墙内,以供游人参观。

14·明代坛墙遗存·夯土墙芯

15·修复后的坛墙
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1955年月坛辟为公园,南部扩展设计建造了以“月”为主题的 “邀月园”。

17·月坛公园东门

18·公园内后建的邀月亭

19·月坛公园的腊梅开了
附:月坛的沿革(摘自百度)
清末,坛庙荒废。民国年间,先后在坛内设立过兵营和中学。日伪统治时期,坛内古树被砍伐殆尽。195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月坛辟为公园。1960年代,月坛坛墙大部分被拆毁,祭台被拆除,并建起一座高大的电视发射塔。1980年代起,园中又陆续设立了邮票市场、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等机构。月坛面目全非。1983年,在公园南部新建了月坛蟾宫、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和月桂亭等诸多以月为主题的景点。1984年5月24日,月坛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对月坛进行了修整和改建,重建了坛墙,修整部分古建。2006年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由于月坛最主要的部分——祭台、神厨、神库、宰牲亭、乐器库和祭器库等,仍被中央电视发射台占用,导致文物修缮工程无法完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