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早上发现天气晴好天空湛蓝,别辜负了这难得的好天儿呀,于是临时决定到中山公园蕙芳园去看看兰花展。从小到老中山公园来过不知多少次了,公园里的社稷坛也是每来必去转一圈,但从未用过心。上次去先农坛萌生插空系统看看京城的九坛八庙的想法,况且社稷坛是皇帝举行大祀的地方,在这九坛中还居于核心的地位。因此看兰花展之前先绕着社稷坛周围仔细地走了一遍,说实在的有些建筑以前都是视而不见,比如神厨、神库、宰牲亭什么的完全没有概念。我把所见的拍了照,回来整理照片查有关资料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以为凡皇家建筑都是坐北朝南,想当然认为社稷坛也是坐北朝南是完全是错误的,正好相反应该是坐南朝北,完全颠覆了我原来的认识。本文顶置照片就是我原来认为的社稷坛正面。
下面根据查到的有关资料,先扯扯社稷坛的由来,再说说为什么是坐南朝北,最后谈谈相关建筑。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据东汉《白虎通》记载:“为天下求福报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因为“神”可以引出万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奉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一词即来源于此。关于社神的“人选”,则有共工之子句龙、禹、女娲等三种说法。至于稷,来源于叫做稷正的主管农业的一种官职。传说中远古时期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部落首领的烈山氏的儿子柱,曾任夏的稷正,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中国古代祭祀“社”和“稷”的活动,有分祭和合祭两种不同的方式。自西周时期起,社神与谷神被人们合称“社稷”,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祭祀。据《明史》载,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京师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由此可见,那时“太社”和“太稷”分坛而设,祭祀自然是分坛行祭。社神、稷神同坛合祭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以社稷分祭未当,下礼部议,礼官引《山堂考索》:“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社稷坛于故宫一起在北京建成。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现社稷坛的基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在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改叫万寿兴国寺,到明代在此基础上修建社稷坛。在北京建造的社稷坛制如南京,仍沿用合祭为一坛的形制。在明清两代的会典中,都把祭祀社稷同祭祀天地、太庙一起列为大祀。大祀极为隆重,皇帝要亲自参加祀典,并有专门掌管祭祀的机构。据《大清会典》载:“凡祭祀之机,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在祭日,社稷坛上“太社位右(即在东边),太稷位左(即在西边),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因古代帝王每年两次在社稷坛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社稷”一词遂逐渐演化成国家的象征。
明清时期,每年农历的2月和8月第一天,皇帝就把太社、太稷的神主牌位,从拜中殿请出来,放在坛上,然后站北向南,对着神主牌位行祭拜礼,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仪式,包括迎神、升坛、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琐的礼仪大约需要二三个时辰。若赶上天气不好或刮风下雨,祭祀仪式便改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
再说说为什么社稷坛是坐南朝北。实际上很简单,是因为按照古代阴阳理论确定的。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展开建筑布局。但现在主要建筑悬挂的牌匾位置也误导了大家,例如“中山堂”牌匾就是按坐北向南悬挂的;当然了原有建筑改变了功能这样悬挂没有什么不对的。
最后说一下相关建筑。
1· 社稷坛正门——北门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内坛墙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2·戟门
最北为戟门(中山堂后殿),明代建筑,是社稷坛的正式宫门全称大戟门,简称戟门。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原来每个门洞里陈列二十四支大铁戟,共七十二支。大戟门的铁戟是一丈一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威严的一种陈设。1900年庚子之乱,美国兵误认这些铁戟是金的故劫持一空。1914年,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将社稷坛宫门改装为殿堂,撤去六扇金钉兽面门,前后安装玻璃窗门,内设图书阅览所。现为北京市政协会议厅。(下面建筑的照片实际应是原来戟门的背面)

3·拜殿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即现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皇帝在拜殿内面南行礼。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坐落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

4·社稷坛
在拜殿之南即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寓含全中国的疆土。坛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坛四周建有壝墙,墙体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按五行说法南侧壝墙应为红色,但所见为黄色),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原各装朱扉两扇,现已无存。

社稷坛——五色土

社稷坛——东棂星门

社稷坛——南棂星门(按五行说法南侧壝墙应覆盖红色琉璃,但所见为黄色)

社稷坛——西棂星门

社稷坛——北棂星门
5·神厨、神库
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西南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现为北京市计划生育宣教馆。(哪间是神厨,哪间是神库不清楚)



6·宰牲亭
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拱门,通向宰牲亭。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据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我未看到。

7·南门
在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就是我原以为的正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门左右相接的坛墙上还有两个对称的侧门,不知原有还是后开。门前立有一对石狮,为宋代遗物;是1918年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发现捐献给公园的。大门两侧的墙洞是解放后维修时后开的。

社稷坛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了解社稷坛我知道什么叫“自以为是”,什么是“想当然”。很多事情如果不是经意去了解恐怕一辈子都在误区中,未成想最熟悉不过的中山公园还有那么多的说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