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商朝最后一代国王商纣王的主要活动就在今安阳新乡一带。今安阳所属的淇县就是商纣王的都城朝歌,至今还保留着朝歌镇的建制。而武王伐纣的决胜一战牧野之战就发生在新乡一带,至今新乡还有牧野区。这是一片可以让人展开想象的土地。3000多年了,这里曾经了多少征战杀伐,也曾经了多少歌舞升平,这一切已成烟云,历史变成一片空旷。还好后人为纪念先贤还保留了一些遗迹以供后人凭吊。安阳汤阴的羑里城,新乡卫辉的姜太公故里和比干庙就承载着这段历史。
读过《封神演义》这本小说的都知道比干这个人,《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坦己设计害比干,就是说的比干直谏纣王被剖腹剜心的故事。这不是虚构而是史实。
《史记·殷本纪》有这样的记载:“纣愈荒淫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彊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比干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刨心残杀,终年(公元前1063年)63岁。
卫辉距汤阴70公里,头天晚上我们从汤阴赶夜路来到卫辉。早上八点半我们出发去比干庙,从宾馆沿比干大道一直向北9公里,很快就到了。昨天夜里下了雨,早上没有停,只好雨中游了。雨中游别有一番意境。一是人少安静,二是可看水中倒影。但别扭的是手里拿着雨伞单反机不好用,所以只好用片儿机了。
此游比干庙有两个收获,一是知道为什么比干被称为文财神。理由是因为比干被刨心没有了心,所以不会偏心眼儿。按这个逻辑比干应是负责财产公平分配的,而不是帮人发财的。人们拜比干不是祈求公平分配,而是要求受照顾,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如比干确是财神,那有受照顾祈求的人最好放弃不实际的愿望吧。二是知道比干是林姓祖先。一说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坚(林姓始祖)。比干就成为为林氏之太始祖。还有一版本说,武王灭纣后,在太行山的森林里找到了比干夫人以及儿子,因她们避难时靠森林里的果子当粮食才得以生存。所以,武王就赐于林姓,封他为林穆公。也就有了天下林姓自比干一说。比干庙里有世界各地的林氏的捐助。现在,每年的春天,林氏的后裔,都会有代表来这里祭祖。我们让同行的老林好好拜一拜他的祖先。
比干庙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前后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比干广场,有牌楼、神道、比干雕像;还有天后娘娘(妈祖)林默雕像和林则徐雕像,因为他们都是林氏后代。后面是比干庙,有山门、二门、寻根殿、财神殿、碑廊、木坊、御碑亭、拜殿、大殿、东西配殿、石坊和墓碑、墓冢等。

1·比干大道上的比干庙牌楼

2·比干庙景区大门
3·景区内比干广场
4·一颗假树,不知寓意为何。
5·比干雕像
6·神道前牌楼
7·神道
8·比干庙前比干雕像

9·妈祖林默雕像

10·(林则徐雕像)
比干庙前有照壁,是明代弘治年间的建筑物。照壁北为山门,额上书“比干庙”三字。步入山门,甬道两侧有两株千古柏,一曰:忠柏;一曰:孝柏。象征着比干忠贞而死,后裔忠孝昌盛。甬道上有一小段用玻璃罩了起来,为明孝宗重修比干庙时铺设所用的砖,是当时周边各地供奉的。
院内东西有两个配殿东为财神殿,内供文财神比干。西为寻根殿,内供比干的夫人怀抱着儿子林坚。二门门楣上题有:“谏臣极则”四字,左右有联:“犯言直谏丹行炳炳昭太岳,杀身成仁正气堂堂壮卫川”
。步入二门,甬道两旁是碑廊。大都出于历代明君贤相、地方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手笔。历代帝王及文人骚客纷纷慕名到比干庙拜谒并立碑纪念。

11·照壁(老物件) 山门

12·忠柏 孝柏

12·古砖(老物件)

13·寻根殿

14·财神庙

15·财神比干塑像

16·(二门)
二门正对是一木枋,坊额上书“殷太师庙”。穿过木枋就是主殿院落了。主体建筑有正殿、拜殿和东西两个配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脊歇山顶,掩映在浓荫中。大殿前有拜殿,匾书“丹心千古”。东配殿门悬“三公世第”匾额,殿内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后代;中间是林坚公,他是比干的儿子。林氏根据地理位置而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边的林禄公,晋朝人,今天的东南亚林姓都尊崇这位林禄公为自己的祖先。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林默神像,是林禄公的第二十二世孙女。配殿前各有一颗柏树,东为平头柏,西为开心柏。“开心柏”从根至每一枝树梢全都是裂开的,中间呈现一“心脏”的形状,据传说是柏树有感于比干的为人,为了要救比干将心掏出,使比干重返人间,继续伸张正义。

17·木枋
18·御碑亭

19·开心柏

20·平头柏
21·拜殿和正殿
22·拜殿·匾额
楹联,正殿·匾额“取义成仁”
23·正殿·比干塑像
24·东配殿·三公世第殿
25·(西配殿·妈祖殿)
穿过正殿便是比干墓,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墓前有座日月丹心坊,是明嘉庆年间修建的。上写6个大字“殷太师比干墓”,顶脊上有醒目的“飞云日月捧心”的石雕,东边是太阳,西边是月亮,代表着比干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中间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石坊上有楹联:“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穿过丹心坊,是一座飞檐凌翘的墓碑亭。亭内竖立一块心形残碑,为孔子剑刻碑。上刻“殷比干莫”,为孔子书;落款“宣圣真笔”,为乾隆皇帝所书,等于此碑得到乾隆的确认。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比干庙,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剑以大地为土,书写下“殷比干莫”四字,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儿子。后来,一位不学无术的县令,以为孔圣人一时疏忽,竟有这笔下之误,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个土墩儿。不料这画蛇添足之举,竟引来晴天霹雳,一声炸雷轰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这只是人们出于对比干和孔子的崇敬编的神话而已,其实墓、莫二字在春秋时期是通用的。冢的四周砌着青石,墓顶隆起,墓周古柏森森,虬枝老茎,一展千年古柏的风姿。

26·日月丹心坊,是明嘉庆年间修建的。(老物件)
27·石坊和墓碑亭
28·孔子剑刻碑(老物件)
29·孔子剑刻碑局部:“殷比干莫”(老物件)
30·墓冢·线刻篆书“殷比干墓”
31·墓冢·香炉 供桌

32·板柏
据介绍比干庙种有“没心菜”,多方打听才找到。“没心菜”是比干庙最有名的传说。据说比干惨遭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来搭救,让比干缄口不语,骑马南行,到达心地(即新乡,新乡之名源于此,原名心乡),就可长出新的心脏。他掩袍不语,面似土色,策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拦路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窍似留一片云。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一丛丛没心菜。没心菜,三片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

33·(没心菜)
雨中游完比干庙后驱车前往登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