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成长故事
(2013-04-26 13:33:00)
标签:
教育学习 |
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被誉为“火箭之王”、“航天之父”。1991年7月,美国航天学会主办的《AD·Astar)>(原名《航天世界》)杂
志在1991年7、8月合刊中以特刊形式遴选了100多年来对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具有巨大影响的100位航天明星,其中有航天员、航天专家、
政治家和文学艺术家,钱学森名列第二,也是唯一的中国人。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1910年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此时的钱学森随父母从杭州迁到上海。钱均夫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
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阶段,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
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5岁时,他能读懂《水浒传》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
英雄。当时,邻居问纷纷传言钱家生了个“神童”。有一天,钱学森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
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钱均夫经常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成了钱均夫的家训,深深地印在了钱
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1934年7月,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国留学生。出国前夕,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
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
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
人。”1935年8月,钱学森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了“杰克逊总统号”美国油轮。轮船的汽笛长鸣了一声,钱均夫依依不舍地走出船
舱,钱学森紧随父亲走向船舷。父亲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
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
乃父告之。
钱学森不禁潸然泪下,默默地背诵着家父的临别教诲,在心里说:“我尊敬的父亲,你的教诲,儿子铭刻在心,你老人家尽管放心吧!”经过近20天的远洋颠簸,
钱学森来到了美国,进入了在工程学科方面蜚声学术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在出国前夕,钱学森与同窗好友戴中孚商定好:“学好本事,回国
报效。”
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一个中国青年的实力,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钱学森以超人的毅力学习着。他仅用一年就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接着,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加州理工学院,要投师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的门下,研究力学与航空力学。
1938--1945年间,钱学森和冯·卡门每年都有合作发表的重要论文,标志着航空科学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彻底结束了以前航空工业靠试试改改摸索着干的
格局,为美国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称雄长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对火箭、喷气技术的发展作了突出贡献。1947年2月,经冯·卡门推荐,36岁的钱学森
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冯·卡门谈到钱学森时说:“36岁的钱,是一位毋庸置疑的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于发展高速空气的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
提供了巨大的推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10月6日,中秋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这天钱学森去“华人街”选购了
中国月饼,与几十位中国留学生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共度祖国的传统佳节。钱学森拿起一块月饼,轻声说:“新中国已经成立6天了……”十几位海外赤子的眼睛
湿润了。钱学森激动地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急需科学技术,急需建设人才,我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时候到来了。”
几经周折,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实现了父亲对他的“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教导和他自己的“学好本领,回国报效”的诺言。
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像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等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们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冒着极大风险,毅然回到百
废待兴的祖国母亲怀抱,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实现了“学习知识、服务社会”的理想。每一个父母,都有理由学习钱学森的父亲,把培养孩子与国家和人
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让自己的子女做一个胸怀广阔、志存高远的时代代骄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