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是新的,也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
(1)数学内容可以有价值,也可以“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这意味着耍对以前的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重新加以审视,透选“有价值的”数学,
淡化“少价值的”数学,剔除“无价值的”内容。这次改革中,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被认为具有很高的价值,因而成为单独的一个基本部分。这在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
中是一个创举。经过大家多年的呼吁与努力,“随机数学观念”的重要性终于得到了国家文件的认可。这是《标准》的一个重大成功。有些知识则被淡化了,例如算
术应用题中一些矫揉造作的部分、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化体系以及过于复杂的证明等等。一些无价值的数学,则被剔除了。例如,乘数和被乘数的次序,繁分数等实际
上并没有什么意义。
(2)《标准》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明显地是要实行大众数学教育。既然人人都能获得,那就不是未来少数精英人物的“特需”。《标准》的重
点是要考虑未来普通公民的需求,因此,数学课程内容的总量不得不有所减少。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人们的口常生活,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思维训练”作为数学单
一目标的做法,看来是不妥当的。毋商讳言的是,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还持有这样的看法。
(3)《标淮》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因材施教”的古训,也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十分重要。《标淮》后面的正文中,这一思想体现得并不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