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之争”——物理史上最无言的结局

标签:
自旋场物理学 |
分类: 原创•评论 |
“波粒之争”——物理史上最无言的结局
司今(jiewaimuyu@126.com)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说,光的本质是粒子性的,即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并由此解释了光的直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这就是光”粒子说“的开端。
但”粒子说“的弊端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传播?”,“光为什么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产生拐弯传播(即衍射)?”等。
同时期,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说,光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物体振动引起,依靠一种特殊的叫做“以太”的弹性媒质来传播,这就是光”波动说“的起源;”波动说“能够解释几束光线在空间相遇不发生干扰而独立传播的现象,而且还能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不过在解释折射现象时,惠更斯假设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这与牛顿的解释正好相反。
但”波动说“解释不了光的直射与颜色起源等问题。
对同一种光现象却产生了二种互不相容的解释观点,到底谁是谁非?——由此拉开了近代科学史上关于”光波之争“的序幕。
18世纪,“波动说”被边缘化,”粒子说“一统天下!关于光的研究之火也随之星化了.......
19世纪,马斯•杨做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这种现象”粒子说“解释不了,用”波动说“可以予以很好地解释,由此,人们相信光是一种波。
同世纪,麦克斯韦预言,光是波,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电磁波确实同光一样,能够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但在这个世纪里,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使用当时最精密的仪器,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结果证明,地球周围根本不存在什么机械以太;没有了以太,光是波,那它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
麦克斯韦后来说,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以太,它是依靠自身的电磁场交变而传播的,也就是说,这种传播没有粒子的什么事,那么光既然是一种电磁波,光也就应该没有了粒子性。
20世纪,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实验的出现,”波动说“解释不了这些现象,纯粹的”粒子说“也解释不了。
面对此困局,是爱因斯坦首先吸纳了普朗克的量子观点,引入光量子概念才得以解释,并由此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E=hν和p=(h/λ)。
”波粒之争“终于像”鸟兽大战“寓言故事那样有了“和好”结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波粒之争“就在这方寸舞台之上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物理学奇迹。
但纵观横跨三个多世纪的“波粒之争”史,可以看出:
”粒子论“的困难关键在于解释不了光的窄缝干涉、衍射等现象;
”波动论“的困难关键在于解释不了光的直射、光电效应等现象。
20世纪的“波粒二象性”论,虽调和了光“波粒之争”的矛盾,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中庸调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用波是为了说明粒子会像水波一样产生衍射、干涉现象,这是继承波动光学的基因;用粒是为了说明衍射、干涉图案的亮点分布性,这是继承粒子光学的基因。
“波粒之战”持续了300多年,并由此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物理学革命,但20世纪却被定性为“波粒二象性”,这真是物理史上最“无言”的结局!
展望21世纪,微观领域研究已进入了纳米空间的世界,纳米空间的物理属性已与经典空间大为不同,
其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物质的纳米空间具有磁场性,同时众多基本粒子也有了自旋磁矩性,就连光子,也具有了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现在最关键的是,能否证明光子也有自旋磁矩存在?
从物理学已发现的几种磁光效应和塞曼效应中可以看出,光的传播是会受外磁场的影响,光子没有磁性、也没有电性,那它怎么还会受外磁场影响呢?
最近,以色列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文称:他们已观测到了电子可像水一样流动的情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定论可以休也;由此如作进一步推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科技发展也能够看到光子可以在窄缝中像水一样流动的话,那么,光的”波粒二象性“之论将何去何从呢?......
科学无止境,结局终有言!
光,宇宙之母,她的背后隐藏了整个宇宙的秘密,光的本质搞清楚了,那么宇宙在我们目前的神秘光环也就随之消失了——在此,为那些锲而不舍的追光者们礼赞吧!
光,人类探索的永恒课题!
【附录1】
磁光效应
置于外磁场中的物体,在光与外磁场作用下,其光学特性(如吸光特性,折射率等)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塞曼效应、磁光法拉第效应、科顿-穆顿效应和磁光克尔效应等,这些效应均起源于物质的磁化,反映了光与物质磁性间的联系。
1、法拉第效应:1845年由M.法拉第发现。当线偏振光(见光的偏振)在介质中传播时,若在平行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加一强磁场,则光振动方向将发生偏转,偏转角度ψ与磁感应强度B和光穿越介质的长度l的乘积成正比,即ψ=VBl,比例系数V称为费尔德常数,与介质性质及光波频率有关。偏转方向取决于介质性质和磁场方向。上述现象称为法拉第效应或磁致旋光效应。该效应可用来分析碳氢化合物,因每种碳氢化合物有各自的磁致旋光特性;在光谱研究中,可借以得到关于激发能级的有关知识;在激光技术中可用来隔离反射光,也可作为调制光波的手段。
2、科顿-穆顿效应:1907年A.科顿和H.穆顿首先在液体中发现。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若在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加一外磁场,则介质表现出单轴晶体(见双折射)的性质,光轴沿磁场方向,主折射率之差正比于磁感应强度的平方。此效应也称磁致双折射。W.佛克脱在气体中也发现了同样效应,称佛克脱效应,它比前者要弱得多。当介质对两种互相垂直的振动有不同吸收系数时,就表现出二向色性的性质,称为磁二向色性效应。
3、克尔磁光效应:入射的线偏振光在已磁化的物质表面反射时,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现象,1876年由J.克尔发现。克尔磁光效应分极向、纵向和横向三种,分别对应物质的磁化强度与反射表面垂直、与表面和入射面平行、与表面平行而与入射面垂直三种情形。极向和纵向克尔磁光效应的磁致旋光都正比于磁化强度,一般极向的效应最强,纵向次之,横向则无明显的磁致旋光。克尔磁光效应的最重要应用是观察铁磁体的磁畴(见磁介质、铁磁性)。不同的磁畴有不同的自发磁化方向,引起反射光振动面的不同旋转,通过偏振片观察反射光时,将观察到与各磁畴对应的明暗不同的区域。用此方法还可对磁畴变化作动态观察。
4、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也是继法拉第磁效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磁光效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特别是由于及时得到洛仑兹的理论解释,更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3822214.htm?fromtitle=磁光效应&fromid=1438269&type=syn
【附录2】
眼见为实:电子真能像水一样流动
2019-12-12 08:42。科技日报 刘霞
像水一样流动的电子(艺术图).图片来源: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就预测,电子可像水一样流动,但电子的这种行为一直未被观察到。现在,以色列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文称,他们首次观测到电子的这一奇特行为,这一最新研究有望催生低功率电子设备。
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沙哈尔·伊拉尼教授说:“理论表明,液态电子可以做到其他类电子做不到的事情。但要获得清晰而确凿的证据,证明电子的确可以形成液态,我们希望能直接看到其流动的情形。”
为使电子像液体一样流动,需要一种更高级的导体,如石墨烯——单个原子厚的碳薄层。但让石墨烯等材料内的电子流可视化并非易事,因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一项特殊技术。这种技术必须足够“强大”,可以窥视材料内部;同时又必须足够“温柔”,不会破坏电子流。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日报道,魏兹曼团队开发出了这一技术。他们研制出一种由碳纳米管晶体管制成的纳米级探测器,该探测器可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对流动电子成像。约瑟夫·苏尔皮齐奥博士说:“这种技术比其他方法至少灵敏1000倍,使我们能对以前只能间接研究的现象进行直接研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吉姆教授团队研制出了引导电子流动的石墨烯通道,类似于引导水流的管道。研究人员用碳纳米管晶体管探测器对其进行观察和成像,他们观察到,石墨烯内电子在通道中心流动得更快;在壁上流动得更慢。
研究人员指出,电子可像液体一样流动,这有望催生新型电子设备,包括借助流体动力流降低电阻的低功率设备等。
研究人员解释道:“鉴于计算中心和消费电子产品耗能越来越多,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找到使电子在电阻更小的情况下流动的方法势在必行。”
https://3w.huanqiu.com/a/564394/3wAVxc7fd7D?agt=20&tt_group_id=676934859046151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