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知识•历史 |
摘要:
1
2
修正后的动能定理:F1ds- CF22dt =dE
推理:当F1=0时,则 F2=0,dE=0,物体的动能E保持不变。可称为动能守恒定律。
在动能定理的基础上,补充角动能定理:rF1ds- rCF22dt =rdE
其中的物理意义是:转动物体角动能的增加量rdE,等于物体受到合力所做的机械功矩rF1ds,与物体的反作用力所做的耗散功矩rCF22dt(形变部分发热)之差。
补充角动能守恒定律:当rF1ds=rCF22dt时,rdE=0,即角动能rE保持不变。
具体的转动要具体分析。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系中的大行星们就是保持角动能守恒在稳定运转,并且rE=1/2GMm=常数(守恒),rv2=GM=常数。角动能守恒的前提条件:rF1ds=rCF22dt
从角动能定理来看:rF1ds- rCF22dt =rdE,当F1ds=0时,表示在行星公转一周的过程中,行星受到的引力做的正功与引力做的负功相等,不能误解为引力为零或者切向力为零,rCF22dt =-rdE,表示行星角动能会逐渐减小,之所以太阳系中的行星角动能守恒,是因为太阳不断对行星做功带动(引力做的正功必须要大于引力做的负功)的结果,行星绕日公转中心与太阳的质心并不重合,向心力小于等于引力,引力可以分解成向心力和切向力。推论:一切转动的物体,当没有外力做正功时,角动能会逐渐减小(天体会坠毁、电子会坠入原子核、自转的物体会停止自转)。
3
3.1 带动性:只有自转的天体,才可能有围绕自己公转的行星或者卫星, 不自转的天体是不可能有自己的行星或者卫星,或者子卫星, 即使有被临时捕获的天体,运动寿命也是有限的;自转的天体的质心和引力重心都是在不断地变动的, 这是引力形变决定的;恒星是发动机,太阳只要在引力的作用下形变,形成非球对称性反冲,它就可以运动和自转,自转的天体是曲轴, 引力是连杆,行星的公转周期要大于恒星的自转周期,如果等于或者小于,都不具备角动能守恒的条件(带动性),卫星的公转周期要大于行星的自转周期,同步卫星在无动力作用下,发生再高,都是不可能做到同步的;星系是多组发动机的组合, 星系的旋转,是要有切向力带动的,每一个星系都是一部热机, 就是将内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动能又转化成了热;一个独立的星系, 至少要有两颗恒星所组成, 在引力和斥力(恒星是球形火箭)作用下,只有形成转动力矩,才能稳定转动。
3.2 同向性:卫星的公转方向要与行星的自转方向要一致, 行星的公转方向要与恒星的自转方向要一致, 不可以逆向公转,也不能沿着南北极方向转动,如果有的话,它的运动寿命是很有限的 。
3.3共面性:卫星的公转轨道要在行星的赤道平面附近, 行星的公转轨道要在恒星的黄道面或者赤道平面附近。
3.4非对称性:所有公转的天体,只能做非对称性的“鸭蛋”形轨道运动,近日端是“鸭蛋”形的小头,远日端是“鸭蛋”形大头,既不能做纯圆周运动, 也不能做纯椭圆运动,要保证天体公转一周,引力所做的正功要大于引力所做的负功,才可能使它们的角动能守恒。
上述四种规律性,带动性是原因,同向性、共面性、非对称性是带动性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太阳系是一个“永动机”的话,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永动机,现在只是处在相对稳定的运转阶段。
预言:逆向公转人造卫星发射再高和绕月飞船, 在无动力的作用下,运动寿命都是有限的, 运动时间,今后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rCF2dt =rdE,F为离心力,大小约等于引力),理论值要大于实际值。
4
大行星的自转为什么很快?它们为什么不会发生,所谓的“同步自转”现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转的天体磁场都很强,所以,我初步认为:行星的自转,是恒星的磁场力驱动的,太阳因为自转才会有磁场,磁场并不是随着太阳的自转而旋转,所以,大行星的自转方向都是同向自转,如果太阳磁场是随着太阳的自转而旋转,大行星的自转方向都因该是反向自转。
如何通过实验来演示自转?简单做法:将一个小环形磁铁密封在塑料空心球内,放在烧杯水中漂浮,上下用磁铁固定,不让漂浮球乱动,将烧杯放在餐桌圆盘边上,让圆盘转动,在中间手拿一个磁性较强的磁铁,你就可以让漂浮球顺向或者逆向自转,就是磁场的相互作用,如果有空心磁性球体直接漂浮水中,可以通过实验来演示各种各样的自转。
金星逆向自转,这一定是一种误解, 如果是临时性的运动,是可以理解的, 金星我认为没有自转,因为每次金星与地球最近时,都是同一面向着地球(这不是什么巧合),也就是说,金星有一面始终面向太阳,只公转不自转,它不自转,是因为它的磁场很弱(真相只有一个)。
天王星因为磁轴偏离球心很大(不对称),受到太阳的转动磁力矩方向也会偏差很大,才导致它几乎躺着自转。月球以及小的卫星和小的行星是不易自转的, 原因是小的天体磁场很弱, 自身引力又小, 形状不能近似为球体, 就像" 不倒翁" 悬在太空中, 无法被磁场力驱动自转。在太阳系中,小的行星和小的卫星,由于碰撞导致的自转,会经常发生,也会经常停止自转。
宇宙中物体停止自转的标准:其几何特征是物体有一面始终面向公转中心,另一面始终背向公转中心;其物理特征是自转力矩和自转角动量(角速度)均为零,而公转角动量(角速度)不为零。“天”上的和地上的不自转物体都是如此。
月球自转与不自转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运动问题, 历史上曾多次争论过,对月球自转与不自转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清楚宇宙中物体不自转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对刚体力学中“假平动”的认识不清楚造成的,糊里糊涂的继续错下去。
平动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物体上各点的路线都是平行的。什么是假平动呢?例如:人用手端着一碗水,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水而不流出。碗和水的这种运动,就是假平动,而刚体力学却认为是真平动,认为平动可以在曲线上运动,以刚体力学的逻辑,人用手端着一碗水,在做上下运动的同时又沿着水平方向的运动,也叫做平动,这种运动物体上各点的路线,即不是直线并且相互交叉在一起。这种假平动与平动是矛盾的,是错误的。人用手端着一碗水,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水而不流出,把碗和水换成地球,地球恰好同步顺向自转一周。
在宇宙中,公转和自转都是动力学问题,它们的参照物是不可以任意选择的,自转只能是相对自转轴而言的, 公转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相对公转中心而言的,这就是“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区别。如果天文界仍然坚持月球同步自转的错误观点,请解释一下,楼房以及楼房中所有物品,包括人和人的头有没有自转?如果自转,它们的自转轴在哪里?如果没有自转,与月球运动有何区别?公转和自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宇宙中,虽然天体无数,但是要做到自转和公转同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人为机械控制,才可以做到。为此,我发明了一种天体同步自转的演示方法:就是在转动的圆盘上,
5
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很好地解释了太阳系天体运动现象,也发现了天文学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尤其月球同步自转无法解释,才发现月球的运动是不能叫做自转的,如果月球磁场很强,地球磁场会驱动它逆向自转的。
理论最终都是要为实践服务的,航天、深空探测、永久空间站的建立,要知道“顺水行舟”的道理,力的热效应是力学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吸热和放热都是相对的,利用力的热效应,如果将引力场能开发成功,(开发方法将在《模仿地球发热原理开发引力场能源的方法》一文介绍),解决了能源危机问题,人类将进入更加文明的新时代。科学探索都是盲人摸象,我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物理学辞典》
[2]《理论力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 远方出版社,主编:王鹏
[4]《金星》百度百科
感谢: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力学期刊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以及中科院白以龙院士,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和我校物理组的何家斌、刘延武、虞苏宁、肖学峰四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注:文字来源:中国预印本网
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2215f22014459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