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貌之门4一一龙脉囗四门

标签:
图片杂谈文化娱乐 |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泽东纪念堂。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1952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于1954年被拆除。



1.以上为中华门




端门(Duan men)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

2.以上为端门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长安街因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与长安右门东西相对,为皇城通往内城东部的孔道之一。该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明清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黄榜,接出午门,在鼓乐御杖引导下,经天安门,东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蓬内。举子们一旦金榜题名,犹如鱼跃龙门,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称"青龙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或谓"孔圣门",意由孔圣之学而登此"龙门"。旧时,文武百官须在长安左门外下马下桥步行而入。

1912年12月,为便利通行,将长安左、右门汉白玉石槛拆除, 1913年1月长安街正式通行。此门于1952年拆除。



3.以上长安左门


长安右门在天安门西,又叫白虎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皇帝诏令三法司会同王侯、大学士、九卿等,在长安右门内进行秋审。复审过后如无疑问将发回执行。霜降前,将刑部大牢在押的死囚犯,带入长安右门朝审。确认无疑者绑缚刑场,有疑问者押回大牢再审。凡是押到长安右门的犯人,如入虎口将是九死一生。
4.以上长安右门




风水学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 成语“来龙去脉”就源于此。山脉有不同的走势,因此龙就有不同是姿势。
文图取自网络,谢作者。
前一篇:四种长寿菜人人都能吃得起
后一篇:北京古貌之门5一一宫城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