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貌之门3一一皇城四门

标签:
图片文化娱乐杂谈 |
“皇城四门”指的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扇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天安门:在皇城南垣正中。《大明会典》以大明门为皇城正门,承天之门和端门则为宫城正门的外门。《大清会典》则称“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大清门为正门外的复门。城门建于城台之上,城台高13米,底部为汉白玉须弥座,辟五道门阙。城台上为九间五进重檐歇山顶殿宇(明初为五间三进),覆黄琉璃瓦,通高33.7米。1958年对城台进行改造,将登城马道包入城台内。后又有多次改造、翻修和大修。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以上为天安门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作为值房,其规制与西安门完全相同。
1955年,有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存有质疑,有关部门遂将地安门拆除所得的门窗、柱子、过梁、柁、檩等构件编号造册,连同砖石及琉璃瓦等构件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原样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但是后来因为天坛内发生火灾,堆放的地安门及雁翅楼木质建筑构件全部被烧毁,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的计划遂终止实施。拆除所得的建筑材料后来用于修建天坛北门。
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正式向北京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地安门的提案。2005年,多位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计划修复地安门雁翅楼,但没有动工。2012年,北京市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项。2013年5月16日,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启动。2014年8月,地安门雁翅楼主体工程已完工,拟于同年“十一”前完工。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
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

2.以上为地安门


东安门是清朝北京皇城的东门,皇城四个大门之一。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3.以上为东安门



4.以上为西安门



文图均取自网络,谢原作者。
前一篇:北京古貌之门2一一内城九门
后一篇:四种长寿菜人人都能吃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