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
标签:
图片杂谈文化娱乐 |




寄居蟹(拉丁学名:Paguridae)又名“白住房”、“干住屋”,主要以螺壳为寄体,寄居的最大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寄居蟹多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容易发现,有时在竹子节、穗椰子壳、珊瑚、海绵等其它地方也能看到这种有“清道夫”之称的杂食性动物。
寄居蟹并未列位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一般保护动物。



寄居蟹生活在被它掠食者的铠甲里,却也因为这副铠甲,它必须得背着跑来跑去,甚至让自己右螯脚大于左螯脚,或左螫脚大于右螯脚。
寄居蟹常寄居于死亡软体动物的壳中,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故名。世界上现存500多种寄居蟹,绝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也有少数生活在陆地。更有一些寄居蟹不再寄居在甲壳里,而是发展出了类似螃蟹的硬壳,也叫硬壳寄居蟹,著名的椰子蟹即属此类。堪察加拟石蟹(阿拉斯加帝王蟹)是寄居蟹的近亲,过去曾被生物学家归入寄居蟹总科(今已归入石蟹总科)。
由于寄居蟹食性很杂,是杂食性的动物,它们被称为海边的清道夫,从藻类、食物残渣到寄生虫无所不食,对家庭养鱼爱好者来说,在水族箱里放一两只寄居蟹会起到清洁工的作用。
寄居蟹的寿命一般为2~5年,但是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经常可以活到20~30年,有记录记载最长的活过了70年。
寄居蟹的房子有海螺壳、贝壳、蜗牛壳,甚至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用瓶盖来充当家。寄居蟹刚出生时本体较为柔软,易被捕食,长大后,必须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房子,就向海螺发起进攻,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后钻进去,用尾巴钩住螺壳的顶端,几条短腿撑住螺壳内壁,长腿伸到壳外爬行,用大螯守住壳口。这样,它就搬进了一个环保坚固的新家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区常在珊瑚礁的潮间带上部,翻开积水处的石块,常能发现不少的光掌硬壳寄居蟹和细螯寄居蟹,它们行动迅速,会快速的逃逸躲藏。另外由于潮池里面的生态条件比较温和,不会受到波浪的冲击,低潮时也能保有水份,多数寄居蟹会聚集在潮池的边缘,或是池里的石块下方。兰屿珊瑚礁高潮线的潮池由于日照曝晒,温度很高,盐度变化也大,但有塞氏硬壳寄居蟹和光掌硬壳寄居蟹栖息着。


共生现象
大多数寄居蟹与刺胞动物的共生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其间的关系亦非一对一,多数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海葵的刺丝胞能为寄居蟹提供某些程度的保护;而海葵可在壳上获得栖息的硬基质、在寄居蟹觅食时还能获得碎屑。水螅虫也能提供寄居蟹一些程度的保护,并避免其它大型有害的附生物在壳上形成聚落;而水螅虫除了可获得碎屑外,也能藉以避免被底质淹没,甚至当寄居蟹聚集时还能促进水螅的有性生殖。
在建立寄居蟹和海葵的共生关系时,双方均可能采取主动,视种类而异。两者均有固定的行为过程完成此关系,亦可以人为方式来触发此一行为过程。寄居蟹会把海葵置放在壳上的适当位置以获得重心的平衡或有效的防御敌人。无捕食者存在时,寄居蟹会逐渐丧失获得海葵的行为,然而有捕食者时,此行为会立即恢复。优势个体可自劣势者取走海葵这一资源。







文图均取自网络,谢原作者。
前一篇:炒菜时以下四个习惯有致癌风险
后一篇:北京紫竹院公园的雀恋荷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