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采访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我带基地工作组在研究所住了整整20天。期间,我曾3次去林院士家里看望黄建琴大姐,每次与她面对面地交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大姐和林院士一样,也是核试验科技工作者。1963年她从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地研究所,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开始,先后参加了9次核试验。大姐告诉我,第一次核试验期间,他们20多个女同志住在一个由5顶帐篷围成的四合院里,张爱萍上将给她们的四合院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木兰村。黄建琴、翟芳芝、杨妙秀、周玉芳和王茹芝等都是木兰村的村民,后来记者把她们称为“核大姐”。我想,在当时千军万马的核试验队伍里,又是在“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她们这群风华正茂的女军官,一定是光彩夺目、英姿飒爽的。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入伍的,我所在的酒泉基地也是大漠戈壁,有着相似的艰苦生活阅历,所以我会在脑海里想象,“核大姐”们如何工作生活,更想到了那时的林俊德,如何攻克压力自记仪的难关。
林院士一生德馨品洁,家风严谨,我从黄大姐身上深切感受到了。第一次去黄大姐家是7月11日上午,刚见面她就认真地问我:“老林就做了那么点事,值得让组织上这样去宣传他吗?”我说:“非常值得!”他说:“所里的老同志都跟他一样,那个年代所有参与核试验的人都做出了贡献。真要宣传他,一定要实实在在,千万不能写过了。”我答应她,一定以真实、朴实、平实的文字去写,用真实的力量去感动读者。
第二次去黄大姐家,是7月16日陪同总政干部部蒋副部长,他们一行5人专程从北京过来,代表军委、总部首长看望慰问家人。当蒋副部长将10万元慰问金转交给她时,她先是不收,一再感谢军委胡主席、郭副主席、徐副主席以及军委、总部首长的关怀,接着起身向大家鞠躬致谢。她手捧慰问金转身对我说:“侯副政委,请您将慰问金作为老林的最后一次党费,转交基地党委。”我当时泪流满面,哭着对她说:“大姐你收下吧,这慰问金我不能收。”黄大姐说:“我一定会为老林做这件事,他光着脚上大学,靠的是助学金,一辈子都感恩于党和国家,这钱我也不能收。”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满门忠孝!我郑重地将黄大姐一家的心愿报告了基地司令员和政委,建议专门制作党费收据证书,举行交接仪式,表达基地党委、官兵以及所有马兰人的崇高敬意。
第三次去黄大姐家是7月20日下午,一见面还不容我说话,她就急匆匆跑到里屋,出来时双手捧着10万元慰问金对我说:“老林的组织关系在基地,请你将他的最后一次党费转交基地党委。”接过这特殊的党费,我再一次感悟到林院士及其家人赤诚报国的情怀。我代表基地党委向她颁发了党费收据和荣誉证书。告别时,我向黄大姐行了庄重的军礼,这军礼胜过我想表达的千言万语。
基地要组织林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黄大姐是家人中的首选,因为她陪伴了林院士45年,又是从首次核试验开始就投身其中的科技工作者,由她讲林院士最具说服力。初稿是黄大姐自己写的,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了修改。题目用了采访中黄大姐说的一段话:“陪伴老林一辈子我觉得值”。我特意嘱咐工作人员,这个修改稿一定要呈黄大姐审阅。
7月25日下午,黄大姐亲自修改的报告稿送给了我,我认真看了好几遍,深深为她的严谨、认真和谦虚所感动。晚上,我将工作组所有成员召集到会议室,将文稿投射到屏幕上,凡黄大姐修改的文字都用红色显示,被改动的文字下边加了黑线以作对照。我仅举两例做说明。
原文有段写道:“女儿快出生时,正赶上春节,老林在哈尔滨出差,我只能挺着肚子回到江苏老家待产,先是坐卡车大厢板,颠簸了10多个小时到了吐鲁番车站,买不上卧铺票,硬挤上硬座车厢,熬了4天4夜才到了南京,然后又坐了12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家时我的脚肿得都不敢沾地。”
黄大姐修改这段为:“女儿快出生时,正赶上快过春节,老林在外出差,又因为单位刚刚搬迁到红山,生活条件和物资供应都有限,我也只能回江苏老家待产,先是坐汽车,颠簸了10多个小时到吐鲁番车站,买不上卧铺票,只能坐硬座,熬了4天4夜才到南京,然后又坐10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家时我的脚都肿了。”
她删去了“卡车大厢板和不敢沾地”等字眼,修改了不准确的地点和数字,特意加了一段对当时生活条件的客观表述。他还对工作人员说,和他一起回家待产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那时大家吃的苦都一样,不是我一个人。
原文还有一大段写林院士家风很严,是根据采访素材写的,她全删了,说这三件事只有一件她知道,她不知道的那两件事担心不真实或不准确,干脆都舍去。看着黄大姐先是铅笔后改为钢笔的字迹,我逐字逐句对照,越看越感到她把握分寸很准确,不允许有任何的人为夸大。大家都觉得改得好,最后定稿,除了一个段落位置作了调整和加了一个逗号外,再无任何改动。
报告文字稿最后一页空白处,黄大姐是写给我的,写的很工整。她写道:“因为我们家和研究所里同代人家庭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性,所以希望领导考虑一下,家人最好不要参加讲了。敬请转达侯副政委批示。黄建琴2012.7.25”
这段话我读懂了,一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想听听组织上的意见,因为他们这一代人有很强的组织观念。
知道黄大姐还处于林院士走后的悲痛之中,且已年高73岁,我完全理解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我破例同意了黄大姐的请求,决定请研究所一位女同志代黄大姐作报告,还嘱咐马兰电视台的女记者姚立伟,让她有空就去家里和黄大姐聊聊天。小姚1998年曾到家里采访过,她们认识的比较早。我还给所领导交代,或去家里,或打电话,保持经常的问候,别让黄大姐感到寂寞。
我听姚立伟说过,黄大姐很早就将林院士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章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帆布箱里。有一次采访,当小姚告诉她电视台想把这些珍贵的物品保存为电子版时,她欣然同意。7月26日上午,小姚告诉我要去看望黄大姐,我让她问问,如果黄大姐同意,就由我帮她拍照留存。上午快下班时,小姚和摄像小孙果然将箱子拎到了我的宿舍。我打开一看,不仅所有东西摆放有序,而且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各种获奖证书、立功证章,还有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林院士工作笔记的证书,发表林院士事迹报告的报纸,甚至还有几张出席会议的代表证。中午我没有休息,连拍了两个小时。小姚晚上就将光盘送给了黄大姐,她有几分兴奋还有几分惊讶,连声说:“谢谢!你们干工作真利索!”
过几天我就要回马兰了,走前一定再去看望黄大姐,邀请她回马兰的新家看看,看看那棵大杏树,看看那长高了的满院青草,这可是林院士生前的心愿!
(本文原载2012年10月30日《回顾与展望》)
电视剧马兰谣剧照:
演员赵倩
林俊德黄淑琴夫妇由演员田征、赵倩夫妇主演。
再补几张照片:
文图资料转贴自网络,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