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美鱼一一蓑鲉

标签:
图片杂谈文化娱乐海 |



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别名狮子鱼、火鱼等,体长,25-40厘米,鲉形目鲉科蓑鲉属鱼类的通称。典型特征就是大大的扇子一样的胸鳍。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为小型海洋鱼类。栖息于岩礁或珊瑚丛中,有的见于深水 。常成对游泳。非常危险的鱼类,不仅对小鱼非常危险,对于人类而言也有威胁,其背鳍上的刺毒性很强。遇敌时,即侧身以背鳍鳍棘向对方冲刺。鳍棘具毒腺,人被刺后剧痛,严重者呼吸困难,甚至晕厥。


蓑鲉又称狮子鱼,短促的身型,体长25-40厘米,背鳍、臀鳍和尾鳍是透明的,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除了身披一件白、褐色相间的“彩衣”外,身上还装饰着众多的鳍条和刺棘,看上去就如同京剧演员的戏装一般:头插雕翎、身背护旗,一幅威风凛凛的大武士的样子。 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颌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颌和犁骨具牙,腭骨无牙。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侧线高位。背鳍很高 ,鳍棘细长 ,鳍膜深裂 ;胸鳍甚长大 ,伸越尾鳍基,鳍膜深裂;腹鳍胸位。尾鳍圆形。 鳍条的根部及口周围的皮瓣含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能毒晕甚至毒死其它的小鱼。



蓑鲉是世界上最美丽、奇特的鱼类之一。美丽的外表,红褐相间的条纹,使得它显得非常夺目,与海底色彩缤纷的珊瑚、海葵相映成趣。它飘动在红色的珊瑚丛中,小鱼不容易发现,它会紧盯住目标,猛地把四面飞扬的长鳍条收紧,嗖的一下子窜过去,张嘴一咬,那些小鱼就成了它的美食。要是失去珊瑚的保护,蓑鲉就很容易暴露自己,成为大鱼的目标。但是,危险来临时,就会尽量张开它那长长的鳍条,使自己看起来就显得很大,同时用鲜艳的颜色警告对方。在自然界有个规律,一般体色越是鲜艳的动物,就越是可能有危险的。如果真遇上胆子大的鱼,蓑鲉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和大鱼周旋,全身的鳍条收放自如,一会儿展张开,一会儿收回,即使十分不幸被大鱼吞掉,也会因为
它全身的鳍条而难以吞到腹中,再吐出来时还会被它刺伤,中毒而死。蓑鲉可谓为海洋中的武士。
蓑鲉虽鳍大但并不善游泳,往往躲在礁缝中,等猎物接近时便立刻捕捉。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为小型海洋鱼类。栖息于岩礁或珊瑚丛中,有的见于深水
。常成对游泳。



蓑鲉一次产卵2000-15000枚。夏季产卵,卵浮性,粘连。



蓑鲉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海洋中,在我国的西沙群岛、广东沿海地区也有分布。


它的胸鳍和背鳍长着长长的鳍条和刺棘,刺棘的毒素会引起被攻者剧烈的疼痛、肿胀、抽搐,严重时可引起死亡。[6]







翱翔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是鲉科蓑鲉属的代表性物种,小型海洋鱼类。体红色,最长达38cm;体型十分美丽,但胸鳍和背鳍有毒,因此被称为“海洋里的毒皇后”,也被称为“会游泳的蝴蝶”;张开的胸鳍形状酷似古代的蓑衣。栖息于岩礁或珊瑚丛中,有的见于深水。白天隐藏,夜间捕食。广泛分布与太平洋、印度洋及其沿海。具观赏性,肉可食。
翱翔蓑鲉(Pterois
volitans)又称魔鬼蓑鲉,长狮子鱼,长须狮子鱼,为鲉形目,鲉科,蓑鲉属一种热带地区近岸生活于珊瑚礁区的海水鱼类。翱翔蓑鲉原分布于印度洋北部至太平洋中部、北至中国海中南部及日本海海域,后因人为因素分布至西大西洋海域,尤以加利福尼亚海域及加勒比海域为显著,以构成物种入侵。翱翔蓑鲉外形华美,色彩艳丽,可作为观赏鱼。同时肉味鲜美,亦可作为次要经济鱼类的食用鱼。




求爱在天黑前开始,由雄性发起。雄性发现雌性后,会游到其身旁,朝着水面,然后继续围绕雌性游动,盘旋数次,然后上升到水面。雌雄都会颤抖胸鳍。最后在略低于水面处,雌性释放卵子。这些有两个空心和粘液的软管组成的卵子被释放后只在海面浮动,约15分钟后,软管被海水填满,成为直径在2
- 5cm的椭圆形的球。每个球内的卵子的数量从2000到15000不等。等雌性释放完卵子,雄性会释放精子,穿透粘膜球,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4]
受精后12小时胚胎开始形成。受精后只有18个小时,头部和眼睛便有所发育。最后,细菌使得卵壁衰退,受精后36小时,幼鱼孵化。4天后,幼鱼已经能够很好地游泳。












文图均转自网络,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