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怀念鲁迅先生《三味书屋》里的戒尺
(2014-02-07 19:04:3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教学 |
怀念鲁迅先生《三味书屋》里的戒尺
群内的老师在谈论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罚,我没有参与,因为这个话题是个具有明显答案的话题。首先说惩罚,什么才叫惩罚,无从界定,稍不注意就成了变相体罚。如果说体罚,那就更不用谈了,师德禁令,谁也不能违反,也不敢违反。既然没有行之有效的惩罚方式,也不能体罚,那谈需不需要只是在慰藉我们教育者内心的无奈。
作为教育工作者,谁都明白赏识教育,但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靠赏识教育解决的。在每个学校,每个班上,总是有一些特殊的孩子,家长管不了,自己管不了,老师管不了。上课习惯不好,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更不谈应有的行为礼仪,对谁也软硬不吃。老师来软的,他以为老师怕了他,于是更加嚣张;来硬的,老师又有所忌讳,所以时间一长,孩子知道别人拿他没办法,更加肆无忌惮了。
在学生身心发育的阶段,我们当然不能伤害孩子。所以,每当面对这些学生时,我不禁怀念起鲁迅先生《三味书屋》里提到的戒尺。换了现在,先生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那必定是体罚,教师会因此受到惩处。可在以前,先生的戒尺就成了调皮学生心中的忌惮,在戒尺的调教下也成就了许多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
假设能用戒尺惩罚学生,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规定打的次数。戒尺打在学生的手心,虽有疼,但不会伤及学生的身体。如果可以这样,起码有如下益处:
一是让学生明白老师有惩罚他的权利,所以学生犯错的几率就很小,重犯的几率就更小。
二是教师有了被认可的惩罚方式,就不会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有所忌惮,不会对有些不能管的孩子放任自流,也不会因为情急中的错误惩罚而危害孩子的身体。
三是有了被认可的惩罚方式,有些娇宠孩子的学生家长就不会因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而与教师间、学校间发生摩擦、矛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四是学生在受到惩罚后,不会任性而为,就会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进一步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人格,也有利于孩子踏进社会后能严格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遵守法纪的公民。
很多人都会说,对幼小的孩子就进行这样的体罚教育,会挫伤孩子的心灵。如果孩子一入小学就被告知,如果违反纪律,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就早有了心理准备。只要惩处方式全社会公开,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何来的伤害?这与人人必须遵守社会法纪是一个道理,当你违反了公开的社会法纪,受到一视同仁的惩处时,你也会觉得不公平吗?你也会觉得受伤害吗?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所有的一切,都是假想。当一切皆不可能的时候,才更是怀念鲁迅先生《三味书屋》里先生的那把戒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