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2012-11-23 15:58:20)
标签: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课题】用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课标解读】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的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内容,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数与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更加重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加重视对过程的探究及结果的阐述。
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表达,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用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安排的,主要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是除法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拐点,深化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除法的应用背景。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数学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完余数的意义、除法竖式及表内除法后教学的,对于除法的口算、竖式计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课前小测中,90﹪的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余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运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加深余数和除数关系的理解。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独立思考问题,初步感受分析和推理等数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课件、学具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师生做音乐律动
刚才我们都做了哪些动作?(课件:拍手、跺脚、拍肩)
提问:照这样做下去,你知道第22拍是什么动作吗?(生猜测)
2、巧猜激趣
刚才同学们猜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困难,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不管你说第几拍我都能很快说是哪个动作。(师背对课件,学生说老师猜)
怎么样,我厉害吧?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出其中的秘密吗?
3、揭示课题:
我是运用咱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来推测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音乐律动”小游戏,把有余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周期性”特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载体。律动表演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活泼,内涵丰富,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1、结合实例理解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请看大屏幕,
|
每6个同学一组,分完了还有剩余。 |
课件)我们学校小百灵合唱团为了参加 “元旦”文艺晚出正在加紧排练。瞧,老师正在给这些同学分组,每6个同学一组,分完了还有剩余,大家想想看:可能会剩几人?
生可能:1人,3人,4人,2人。6人?
如有说6人让学生说错误理由。
教师继续追问:那7人一组可能会剩几人?
20人一组呢?
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板书:“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利用这个知识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有余数除法的一个巩固,也是再次构建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在各小组人数的变化下,感受余数虽然变化无常,但都比除数小的感性认识,结合实例,让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
2、体验余数“进一”的应用
|
合唱团28人,至少需要租几辆车才能全部送完? |
|
最多坐6人 |
(1)学习提示
可以借助学习单,先圈一圈,再想一想,把想法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
可能2:需要14辆
可能3:需要7辆
可能4:需要4辆
可能5:需要5辆
学生评价做法
可能1:每车不够6人
可能2:每车超出6人
(3)理解“至少”“最多”
怎么理解最多?(不能再多了)
怎么理解至少?怎样才能保证用最少的车?
教师小结:是呀,只有每车坐满6人,这样既不浪费钱 而且还保证了安全。
(4)理解除法的意义
得出:6个人坐一辆,就是要看看28人里面有几个6人,有4个6就是4辆车,最后还剩下4个人,怎么处理?
(5)假如这里余5个人,(板书:5)至少要租几辆车?如果余3个人呢?余2人呢?
(6)有没有余6个人的情况?(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7)教师小结: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很有意思,这里不管是余几我们都只加一辆就够了。生活中出现有这种余数的现象可不是表示多余的,不管余几都要加1,叫做加一现象。(板书:箭头)
(设计意图:坐车的情境比较符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坐车人数往往受到空间、交通规则、安全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与数学课中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更加贴切,有利于学生的有效思考。这个环节对“最多”“至少”等词汇进行重点引导,设计有层次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深入有效的思考。)
3、体验余数“去尾”的应用
(课件:有28元钱,每张6元钱。最多能买几张票?)同学们坐车来到了演出地点,大家看,老师在买票时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
有28元,最多 能买几张票? |
|
票价6元 |
(1)圈一圈 ,想一想,把想法记录在记录单上
(2)展示学生的做法。
(3)讨论交流学生的做法。(让学生讨论交流那种方法正确)
(4)教师小结:最后不管余几元,都要去掉。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去尾现象。
(设计理由:这个环节我们延续了演出的情境设计,重要的是把其中的已知数据进行了修改,和“坐车”情境用同样的数据,在学生列出相同的算式后,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形成认知的冲突,便于让学生理解相同的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处理的结果不同,在对比中更加的突出了对余数进行合理取值的意义。)
4、回顾小结
让我来检验一下刚才复习的内容。课件(你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吗)
出示:1、有11米布,做一件衣服需要3米,最多能做几件?
2、有25千克花生油,每瓶4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瓶 ?
3、每辆车最多坐7人,全班38人,至少需要几辆车能全部运完?
38÷7=5(辆)……3(人)
答:至少需要(
2、交流讨论: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不加1,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学生如果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进一与去尾的事例,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但由于受生活经验与表达的限制,很多孩子一时半会举不出例子,在这里教师及时提供事例,给孩子一个支点,降低表达的难度,构建起对余数的认知框架。】
同学们,比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交流
师小结:看来,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那么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不加1,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课件:搭汽车、搭帐篷)大家看,这里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大家看看如何解决。开始。
环保小组的同学在用易拉罐搭小车, 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
剩下的易拉罐最多可以 搭几辆小车? |
|
至少需要搭 几顶账篷? |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交流时要学生说理由。
2、拓展应用,解决周期问题
(课件)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开始做的游戏?
你能利用这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交流
瞧,学好有余数的除法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下课以后请同学们继续到生活中找一找。
下面检验一下大家掌握得怎样。
五、达标检测:
1.
2.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