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别墅景观设计浅析

标签:
杂谈 |
山地别墅景观设计浅析
罗华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以上,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是大自然的馈赠,在景观设计中,应当保护和强化山地景观特色,很好地协调山地别墅、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进入规划区域的人的视点、地标景观、观景路线、沿途景观和天际线景观等方面,是进行山地景观概念分析的重点。但是,在进行这些分析之前,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认识基地的山形水势,特别是山脊、山坡、山沟等之间的关系。
这里,例举山东青岛某山地别墅(见图001)的景观设计。在山上,下雨的时候,水按照图中箭头的方向,通过山脊两侧的山坡向下,进入山坡上低洼的沟壑,在相对平缓处,形成小面积汇水,汇满后继续向下游走,这样山地的雨中水系分析图就出来了。在景观设计中,保护疏导水路,顺势而为,可以事半功倍。不仅可以节约造价,还可以保护山体发育时逐步形成的生态廊道(见图002)。
除了用好园区内的雨水,还要重视引入区外的雨水(见图003),区外雨水向区内汇集的过程中,植被可以起到沉淀泥沙、过滤及净化的作用。保护并加强区外绿化,涵养水源也很重要。图中放大的节点,说明栏杆处的微凸沙石地形,有利于进一步滤净区外雨水。为了使各水沟中的水得到更新,做渠道的分叉点时,应设分水块石,合理地将水分配到各个支水系。
图004说明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在山体上是如何运动的。通过冷静地观察分析,在尊敬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尽可能地涵养水土,努力恢复被毁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地域性景观。
大量的区外水主要通过大的沟壑进入园区,山沟的截面形状、大小、走向,是千百年来山水冲刷的结果,不应随意改变,图005所示,左右两条由围墙外进入区内的水系,向中间一条大的山沟汇聚,同时,每家每户的屋顶水及地表水,也渐渐汇向中心水系。
汉字篆书中的园字,形象的反映了花园的空间构成。按初学记得解释应该是“藩篱”,即所谓“有藩曰园”的意思,即外框代表着花园的边界,限定了花园的内外空间。
在外部空间中将“园”字的结构—进一步划分为庭、院、园,由此构成了独特的,由内至外的景观空间序列。
利用现有的山体环境,恢复应有的植被群落,逐步让其自然演替,使游人感受自然的变幻与力量。打造生态型的“园”的部分,以及人工意味逐渐增强的“院”及“庭”的部分。
每户别墅的景观结构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自主要道路进入,先后是前院、前庭、内庭、后庭、后院,以及将其包围的公共花园部分(见图006)。
屋面雨水(见图007)有组织地自管道落下,进入花园,每户自己由自来水供给的戏水池,更新时放出的水,与屋顶雨水汇合(见图008),共同形成旱湿双景的小溪、水池,进入小区主水系。
当水汇聚到中心水系(见图009),可以造出表情丰富的水景轴,合理地利用天然雨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适当补充自来水。另外还要兼顾春夏秋季和冬季冰冻期的景观。在水系穿越路面时,应合理地处理水体与游步道的关系(见图010),增加水体沉淀净化的点,防止不合理的冲刷和水土流失。沿溪流处理各种驳岸节点的时,合理地分布自然式、人工式以及半人工式的区段,将休憩点与各种驳岸结合起来(见图011),并在休憩点的西北角布置常绿乔灌木,阻挡冬季寒冷西北风,南向布置落叶乔木,夏季遮荫,将25米视线范围内的灌木、地被、小品的尺度,调整到与休憩点空间尺度相适宜的大小,尽可能接近人体的小尺度,精细、色彩偏暖、质感细腻、明暗变化有致(见图012)。景观小品设计如能与人文内容进一步结合更好,少做纯艺术品,将日常户外家私艺术化(见图013、014)。
种植设计应突出场地的地域性,以乡土树种为主,外围及公共绿地部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园”的部分,应该以高大的乔灌木为主,显示季相,突显山脊山峰的高度,强化山地特色。在“院”“庭”部分,适当用小尺度的植物布置空间,使空间精细化。山路是人的视线展开的载体,特征点一般选取道路交叉口、转折点的中心点、景观视野良好的和人流较集中的观察点。合理配置植物,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满足景观视觉的要求(见图015)
在园区的山脚边界处,要处理几个矛盾,通过地形加植物,降低外界交通对园区住宅的干扰(见图016)。水体最终汇聚到最低洼处,尽量加大此处的水体面积及深度,存下的水,可以向上提升造景,缓解干旱季节缺水的问题。
图001
图002
图003
图004
图005
图006
图007
图008
图009
图010
图011
图012
图013
图014
图015
图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