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热惊厥

(2012-10-18 15:26:05)
标签:

杂谈

    现称热性惊厥,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发病率平均5%,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8.5℃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6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预后则较差。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热惊厥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1.本病有明显遗传性,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神经生物化学异常。3.GABA能神经元功能减低。4.热性惊厥与病毒感染有关。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分为简单型复杂型两种: 

简单型

  1、年龄:半岁至4岁之间,6岁以后少见。

  2、发热:一般是由于感冒初的急性发热,惊厥大都发生在体温骤升达到38.5℃至39.5℃时。

  3、发作形势: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还可表现为双眼凝视、斜视、上翻。

  4、持续时间: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发作后意识恢复正常快。

  5、脑电图:体温恢复正常后2周,脑电图检查正常。

  6、家族史:有很明显的家族史。

  简单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步建全,一般不会再发生高热惊厥。

   复杂型

  年龄>6岁,惊厥发作时体温<38.5℃,发作形势为局限性,抽搐可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有重复发作,体温正常2周后脑电图仍异常。预后较差,约有1%~2%可转为癫痫

    三 ,诊断

    1.最低标准

  ①首发年龄在4 月~3 岁,最后复发年龄<7 岁。

  ②发热>38.5℃(腋温),先发热后惊厥或同时出现,惊厥多发于发热24 小时内。

  ③全身性抽搐伴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清醒后精神好。

  ④无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感染及外伤及其他引起惊厥的疾病。

  ⑤常伴有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

  2.辅助标准

  ①惊厥发作2 周后脑电图正常。

  ②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

  ③体格和智力发育史正常。

  ④有遗传倾向。

    检查  1、白细胞分类计数 2、尿常规 3、大便检查复查 4、血生化结论检查 5、X线检查 6、心电图 7、脑电图,CT检查 8、脑脊液检查;(为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惊厥)

   四. 治疗及惊厥处理

    1.要镇定,保持安静,禁止给孩子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放平,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惊厥严重发生紫绀时,应立即吸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 (院外一般没条件)

  4.无抗惊厥药时可按压人中、合谷,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损伤皮肤,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5.复杂型惊厥应送医院诊治。

  初次高热惊厥以后,约有40%的患儿会复发。复发的危险因素有:

  (1)起病岁数小;(2)亲属有高热惊厥或癫痫史;(3)第一次发作就有复杂型高热惊厥的表现。

  孩子反复抽搐发作对大脑有很大损害,所以要避免反复惊厥而引起的脑损伤致智力障碍。

    五. 预防 

  (1)尽量避免发热因素。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使孩子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但也应注意气温改变,及时增减衣物, 防止感冒。

  (2)注意合理的饮食配置,增强孩子身体素质。

  (3)一旦发热要尽快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首先要服用降体温药,目前的降体温药品种很多,在这里推荐美林,泰诺林(家里要准备);并立即给予物理降温

    (4)间歇用药预防:(目前科学认为这种用药效果有争议)患过高热惊厥的小儿,当患感冒或热性病初期,应预先给口服退热剂及镇静剂(如鲁米那,安定容易或栓剂,水合氯醛等等),或采用物理降温,以防体温突然升高。 

   (5)长期连续用药预防,各国指证不一样,没有共识,从严掌握!因为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有副作用可能。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医学百科 互动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