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造园夏岩 |
分类: 营造•养生 |
任何学问到了高境界高层次,多应着一句“功夫在诗外”。比如做设计师,能力经验手法都有了,为什么再上层楼就很难?因为没有思想和设计哲学。而这些东西又多来自戏剧小说、哲学著作,或者就是茶道棋经这些具体事物。到高层次需要悟。怎么悟?渐修顿悟。需要各种不同的领域让你开阔视野、触类旁通,不断浸淫其中,获得身在此山难以触及的灵感,从而丰满你自己领域的能力。
就比如造园,在古代,和诗词书画都想通。造园被称为什么?“地上文章”。古人说,叠山与绘画,虚实虽殊,理致一也。虽然一个纸上玩儿虚的,一个地上盖实的,但只是载体不同,手法意境都想通。不是说造园,就是纯粹取法自然,乱堆石头。同为国学中几大艺术门类,必然能从山水画这个他山之玉上,借鉴到各种精髓之处。
比如魏晋之风盛行时,名画家的技法手笔就在影响着造园体系。南北朝谢赫提到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几个大致什么意思呢?一、定全局气度(用咱们现代化说就是项目核心竞争力);二、用能勾勒出造型的笔法打造山石水木的质感,意在笔先;三、对物景的空间体积线条有充分概念,调配合理;四、不同对象要施以不同色彩,而且如山水画一般,要各个色块之间没有斧凿痕迹,秾纤得中、灵气惝恍,有浑然天成之感,无地块切割之隙;五、构图格局,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响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每个细节都要处理完美;六、说进修方法了,要多向古人学习,临摹汲取,熟悉所有技法工笔。
你看,这些绘画上的意境技法,没有专门写给造园用,但哪条不是造园时重要的思路技巧?
再比如宋朝,打仗不太灵,精神文化却是一个高峰。不论在北边还是南边,强盛时有强盛的风骨,颓败时有颓败的情调。从皇帝到老百姓,刮起全民艺术风潮。诗词画作书法园林,无不兴盛。这个时代兴的美术成就算巅峰,既精炼写实又意境高远,接地气,同时山水诗意,文人写意。宋徽宗皇帝当得尴尬,美学造诣却是能跟李煜一决高下的。宫廷贵气的从容不迫,和云淡风轻的潇洒禅意兼备。两宋时的园林,也很文人很山水,不过这时不再单纯地追求自然,山间造屋水边盖房,而是把山水搬进日渐兴盛的城市。所以人工山石水木、宅内园林结构就有了长足发展。
宋代园林和当朝画风十分贴近,简约、疏朗、雅致、天然。就比如宋徽宗画过一幅《瑞鹤图》,一方宫廷檐角,上边碧蓝天空,十数只展翅纷飞的鹤。这些鹤,没有一只姿态相同。但整个画面,又无比素雅幽静。宋朝园林是景象简约意境幽远,和画作一样,对自然的提炼概括异常精炼。这时留白已经被广泛应用了,画有留白现韵味,园有留白展灵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留白必然不能过分拥挤,疏朗就是必然。山水都不见大的起伏,气度开阔。不必用建筑来划分区域,通常都是开朗景观。这些技法之上,文人的雅致和禅宗的天然就都体现出来了。比如用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比如用禅机来装点园林: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时代多劫难,园林很多时候是士大夫们寄托理想,乃至自我放逐的场所,和时代的其它艺术形式自然就心有灵犀了。
到了明清,造园家是不是画家,是否精通山水画,都已经是你这位先生地位高低的重要评判了。论园,都以论画做对比。铸山造石引水的风格,如果不合某家某派的画风,就很可能被称为庸匠了。画家以笔墨为丘壑,掇山以山石为皴擦,虚实虽殊,其致一。
其实山水画与园林景,毕竟一个平面一个立体,各有专精。之所以几百上千年都混融一体,也还是因为都在国学的大框架下,精气神相通,彼此都能借鉴到风骨里的韵味。能让中国人从情感上认同和欣赏的,必然是血脉里文化基因的共鸣。两千年的国学精髓,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大概就是产生这种效应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