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造假”的艺术

(2012-06-21 13:41:37)
标签:

夏岩

设计

工艺

仿真

分类: 营造•养生
  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里,第一集就有这么一段,讲得是香格里拉的藏民去采松茸。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进山,摸索着这个现在被炒到极高价格、能为他们带来不菲收入的植物。当找到一棵松茸挖出后,根据古老相传的规矩,藏民们不是连根拔走有多少捞多少,而是会把菌坑掩盖好,以免菌丝被破坏,之后才能再长出新的松茸。同样的例子在我们老家东北那边也有,吉林的查干湖上捕鱼时,再渴望捕到鱼的渔夫,也会把渔网的网眼开在6寸以上,为的是能保证小鱼可以轻松漏网,长大繁殖,“猎杀不绝”,这也是当地人能世代捕鱼的根基。而这一集的主题,就是“自然的馈赠”。

  这样的场景,就像农耕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抵抗。现代工业化的车轮下,人类的享受与自然的生态繁衍注定是一种矛盾。就拿我们这个行业来说,造园造林,难免要伐木破石,运送材料,才能在一个园林、一个景观里造出让人休闲娱乐的空间。作为个体来说,我们总感觉自己的行为,对整体环境来说影响甚微。这也是人类集群性的性格弱点之一——在集体的笼罩之下,每人并不太需要为自己的小错误承担负罪感,因为感觉这对宏观无足轻重。但这些负面效果集合起来,却又拥有了完全影响生态环境的力量。
  而且人类近100年发展,对这个地球造成的负担,比过去1000,甚至10000年都要大。如果说以前,我们为了自己的生活与享受,从大自然索取能源、材料和空间,改变地貌地形,让生物的地球变成了人类的地球,而那时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能让这种交换达到平衡。可当量变引起质变时,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而且一旦打破很难恢复。因为人类的欲望还在不断膨胀,这惯性也很难一个急刹车就完全停住。

  我估计也当不上联合国秘书处,全球变暖低碳减怕这么大格局的事儿人人有责,但应该也轮不上咱掌控。关心自己能关心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在造园造林领域来说,老祖宗的做法,都是真实材料造景,既传统又古典。不过,我们的技法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变化。山石水木,除了水这个货真价实的动态景观之外,另外三个,其实都可以用仿真材料和足够成熟的技术来代替。当然,“足够成熟的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命题。中国人复制能力强,但在文化和造园领域的“仿真复制”,却远比抄个设计造型、复制个商标技术含量高得多。大块真石,数块假石,如何无缝组接起来,在材质和造型上完全呈现真石效果?假木如何用技术手段和设计,让它的周边环境也能有生态循环般的新陈代谢效果?假山自古就有,但在现代设计里,如何让它以假乱真,与周边材质和谐,又不失风韵?

  技术的研发,是初始成本很高的事。我在东北时,于森林公园里闭关数年,割断与外界联系,每天泡在图纸与森林中,也才做出了几个关键技术的开发。对于追求热钱效应的企业来说,确实不太实际。但真正能将技术开发再应用的企业,才拥有了把“生态”两字完美嵌入休闲旅游产业的资本。你做事业,又不破坏环境,这才顺了老祖宗所说的“道”。得道者天助,不管内心还是环境,都会平和向上。往实际了说,一次研发的成功,几乎终身受益。拥有技术专利后,你能用仿真材料手法,为客户省下大量成本,还不影响效果。客户不会把节省下的钱送给你去研发,但你的研发绝对会带来更多客户,很简单的道理。

  养生休闲,本来就是为了亲近自然,依托地气,修身养性。为了亲近自然而破坏自然,直接本末倒置。对于“虚伪自然”,我倒更偏好“人工自然”。这里人工是手段,自然是根本,如果人工了,但粗制滥造,看起来丝毫不自然;搭配混乱,完全没气场,那就难得真髓。我希望造园行业里,有更多的企业,能沉下心研发技术。现阶段的客户和消费者,总是喜欢富丽堂皇、奢华材质。但作为设计者和建造者,我想我们有义务引导他们的审美观。享受可通过技术来实现,自然却一旦失衡就不会再复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