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读画之九十一:人书俱老 天真之美——惠玉昆先生的书法艺术
(2016-09-07 10:46:50)| 分类: 读画 |
人书俱老
——惠玉昆先生的书法艺术
大凤
现年90岁高龄的惠玉昆先生,是书法界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老书法家、老前辈,不仅在临沂地区闻名,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书法名家,有相当的影响力,一大批很有社会影响的书法家和文化人都是他的“粉丝”。惠老是老一辈书法家,人做得好,学问做得好,那一代书家,不仅以自己的书法闻名于世,更以自身人格操守立身,让人由衷地尊敬。
书法不是写字。写字是技术,书法是艺术,艺与技,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书法是才情之艺术、学养之艺术、思想之艺术,甚至上升到人格甚至是宗教之艺术,它一定是各方面因素共同滋养而成的结果。窃以为,书法有三重境界:才情之书、学问之书、人格之书。惠玉昆先生的书法,
正是立足于学问层面走向人格层面的代表。多年以前,他的书法就得到书法界、评论界的肯定和重视。当代学者、评论家王汝涛评价说:“惠先生的书法作品,拿到北京、上海、广州,业内人士看了都十分赞赏,非常惊讶,堪称中国书坛里的一绝。”韩国书法家、学者金仁奎认为惠先生书法“炉火纯青”,深为惠老书法之美倾倒,多次到山东临沂拜访他,并举办联展,一时传为佳话。日本书法家看到惠老之书,认为“当今中国书坛,能将魏碑写到这样水平者,寥寥无几”。许多在全国、全省书法界有相当影响的书家也对惠老书法刮目相看。
1927年,惠玉昆先生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一个书香门第。7岁入私塾,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熟读经史诗文,同时跟随祖父惠际虞(晚清贡生、当地书家)学习颜、柳法帖及钟、王小楷。到13岁,又拜本县秀才孙子甡为师,学习汉魏碑版。中岁以后,他选择魏碑为主体,又吸收颜体、隶书等诸体之长,反复钻研,日夜苦练,最终得以融会贯通。正如惠老挚友、临沂大学教授刘瑞轩评价的那样:“历经数载,‘融天机于自得,会众妙于一心’,终于形成独具风貌的‘惠体魏碑’。其书体似颜非颜,似魏非魏,而又亦颜亦魏,二美兼备。具体地说,它吸收了颜体雄浑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之长处,同时具备魏碑方笔圆笔并用,笔画刚柔相济,含蓄耐看,结体变化多端的优点,而剔除了刀劈斧削式笔画,和结体上左右错位、炫奇斗怪等不足。在用笔上还吸取了隶书藏头护尾、撇捺粗重等特点,正如胡震亨所说‘庄严则清庙高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行云流水,……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
惠老亲历现当代历史变迁,人生阅历很丰富,加上含蓄沉静的人格修为,让他的书法艺术呈现出一种素朴含蓄静穆沉厚的美学品格,一股儒雅的书卷气洋溢在字里行间。古人论诗曰:“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书法的书卷气正是书家丰厚文化修养的外化。惠老生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饱读诗书,业余还喜欢唱京剧,由于受多元的古代文化的陶冶,使他形成了风度儒雅不同流俗的气质。他创作时,不仅喜欢抄写古人诗文,更喜欢书写自撰的诗、文、对联。典雅的文词,用惠体书写出来,不仅给人以美感,还给人以启迪。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与许多书法美学不同,惠老书法从没有强加于你,说教于你,更没有征服你的意思,而是走近你,浸润你,丰富你,提升你,春风化雨般的,默默影响读者。我想,这正是好的书法所在,强悍纵横的书法、狂飙突进的书法、浪漫飞扬的书法、现代观念的书法,固然有其美的所在,但也有时失之飞扬跋扈野蛮粗鲁浮浅。相对而言,深沉含蓄、平和冲淡的书法更有着温婉如玉的骨力内涵,有一种不费唇舌言说之美。这体现的是一种涵养。惠老的书法,就是将沉雄骨力蕴藉于含蓄的外表之内的,把刚与柔二者有机地、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珠圆玉润,内美醇厚,有一种天成之美,这大约就是上善若水的境界吧。
昔日黄宾虹将中国画分为三类,一类是乍看不错,再看一般的画;一类是乍看不错,再看还是不错的画;再一类是乍看很普通,再看很好,越看越好的画。其实,书法也一样。惠老书法也许不是一下子抓住你将你击中的那种书法,但越看越好看,是属于一看很普通、再看不一般、越看越有味的那种,除了其雍容静穆宽博沉厚之气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素朴冲淡的人格与慈悲深沉的信心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扎扎实实的功夫,扎扎实实的学问,扎扎实实的修养,扎扎实实的人格,共同促成了“惠体书法”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力量,在当代书学美学取向上起着明显的观照作用,他的书法美学说明,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做书法,自然而然,坦坦荡荡,作品就会真诚坦荡,这样的美,是一种高级的美。
书法是人品、情操、学问、人生阅历、生命精神等多种元素共同“养”出来的艺术,是中国艺术中的艺术,只热衷于研习技法,忽视书外功,显然走不远。惠老书法告诉我们,书法,应往文化里放,应往气象里走。纠缠于技术,沉湎于趣味,耽于视觉玩味,追逐声色冲击,美则美矣,但总觉不醇厚,不丰富。同样内容和书体的书法,追求技术、趣味、声色者,与追求文心、人格、气象者放在一起,高下自见分晓。文化是书法的大地,气象则是书法的大道,奇技淫巧,不足为道。
随着岁月赋予的生命沉淀,如今的惠老臻于人书俱老之境,体现着外儒内佛的精神格调。儒家思想认为美在含蓄,佛家思想则认为美在慈悲。惠老可以说是儒佛精神之美兼得,表现为外儒内佛。耄耋之年的惠老,有一颗善心,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传统士人的善良与担当。凡是老家来人或新客造访,他都准备好一幅精心书写的书法扇面作为礼物。由于年事已高,他不能久坐,上午9点到11点是他固定见客时间,很多时候来客都是有所需求和帮助,家人会守着他,给他磨墨理纸,待惠老写好后,钤印,折叠,装进印有“惠玉昆写字空间”字样的牛皮信封里送给来客——明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却称自己的创作室为“写字空间”,这分明体现着惠老谦逊的艺术态度和人生态度——更为可贵的是,他始终乐善好施帮助别人,用自己手中的一支毛笔换来了物质和金钱,帮助那些落难的人,有的是他的亲戚朋友,有的是他的弟子学生,有的是社会上的陌生人。因为见不得别人的难处,看不得社会上的苦难,惠老所以不知疲倦地书写,不仅分文不取,还慷慨解囊,施以援手。今年酷暑,我去临沂看望惠老,亲眼看到惠老帮助他的一个生病的弟子,不仅给了对方两万元现金的资助,更写了许多书法作品给他。社会上的慈善机构、学校、医院、文化机构,凡请题名者,惠老一概分文不取,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那份清贵的慎独,在当下一片利己之风的大环境中,惠老的利他行为着实让我们反思,一个九十岁高龄的老书法家,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无能为力,但他还是这样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汗颜。人皆有心,然而,一颗大心,一颗慈悲之心,并非人人都有。写到这里,老实说,我不敢对惠老的书法有任何一字一句的品读,唯有真诚的致敬。好的艺术,除了艺术本身的美“立”起来,还要让人格“立”起来。好的书法,不只是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更带来人格建树的力量,我们往往在面对一幅有着高洁人格情操的书法作品面前,心生敬畏,不敢高声。
一庭秋菊,满屋书香,惠老鹤发童颜,平淡天真。佛家说:相由心生。面容的坦荡是修来的,用文化修,用人格修,总之是要用心去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