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吧|薛利华:产品之箭简单做与全面想

标签:
产品方法论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思维思维模型与方法论 |
分类: 产品经理思维模型 |
【编者注】本文为《产品经理思维模型》PMTM®、PMOS®系列连载的第12篇。作者为薛利华老师,来学吧创始人、乐咖功场创始人,乐产功场®首席讲师、乐品功场®首席教练。他是 OOLC®理论的先驱、DH2W®模型的发现者、ODIT®思维的始创者、CPST®思维的推动者。
创新源于创想,但有了创想却未必就会有所创新。企业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就必须要有真正持续的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要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也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企业里的创新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去尝试、探索和实践。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创新取得成功。
创新的关键并不在于创造出什么,而是如何去创造得更好、更优秀。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要善于思考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让用户满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
“产品经理思维+创新意识”才是创新的最佳途径。其中,“产品经理思维”是最有效,也是最难以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头脑中的想法变为现实,不仅需要激情和努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方法上的重新定位与重点上的高度聚焦,而“产品经理思维”的核心就是尽快将你的想法落实下来。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周全一些,而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就应该会容易、简单一些。否则,复杂的事不容易做好,简单的事情也难以做好。如果将复杂的事简化为简单的话,那么就能做到事倍功半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所谓的方法问题。也就是说,简单的事情想全面(全面想),复杂的事情做简单(简单做)。
很多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过程时,往往都会缺乏产品规划这一重要的环节,直接从一个概念开始,上来就绘制产品原型,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想法而已,它所产生出来的效果肯定并不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好的设计蓝图和良好的产品设计方案,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也无法真正投入到产品的开发中去。
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拿破仑
而如果有了产品规划这一环节,则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产品的成功开发需要有明确而科学的计划与实施步骤来完成。如果你想让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必须首先做好产品规划这个工作。如果省略了产品规划这个步骤贸然进行的话,其结果通常都会不尽如人意,并且往往会掉进万劫不复的陷阱中。
在《艺术与恐惧》一书中,艺术家特德·奥兰(Ted Orland)和戴维·伟伦(David Waylon)就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陶艺老师以他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这样一个试验,他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坐在教室左侧的学生,根据作品的数量来评分,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则根据作品的质量来评分。
以作品的数量为依据的那组学生,成绩的评判标准非常简单,只要做好50磅陶器,就将获得A,做好40磅,则获得B,以此类推。对于以作品的质量为标准的这组同学,老师将依据修读这门课程期间最好的一件成品为准。所以,如果有学生从上课的第一天开始就做出了一件一流的产品,即便在该学期内再无作为,也依然获得A。
在学期结束进行成绩考核的时候,这位老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技术与艺术素养的角度来判断,创造出精品的学生竟然是以数量为评判标准的那一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他们忙于一件又一件地做陶器,实际上就是实验。在熔铸这些泥土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技艺日臻完善,作品也日臻完善。
而由质量组学生煞费苦心地设计每一个陶器,期望制作出最为精美和完善的产品。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制作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更好地使用材料上来。如此一来,整个学期只完成了几件作品,由于实践次数不多,提高的幅度也比较有限。
那些出类拔萃者常常会立即行动,不为成效的好坏而担忧和踟蹰不前,总是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激励”现象。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我激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他们没有选择盲目地回避错误和失败,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不断地挑战自己能力和知识上的局限,以便迅速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本领。
这些人认为,恐惧或准备不足的情绪通常意味着还有可改进的余地,相反地,他们还有更多的理由去奋力前行。与此相对应,失败者则将恐惧或准备不足的情绪作为停止的标志,此时他们常常会对计划进行重新检视、怀疑其动机或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准备与重新规划。